欧音史∣俄国民族乐派核心组织-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起何作用?

向清晨阳光 2024-09-01 18:40:33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一、俄国民族乐派

向阳光

(三)强力集团

继格林卡之后,俄国民族乐派的核心组织是“强力集团”,或“五人强力集团”,也简称为“五人团”,又名“巴拉基列夫小组”、“新俄罗斯乐派”等,是1857一1862年间在彼得堡逐渐形成的。“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继承了格林卡和达尔戈梅日斯基的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开拓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创作反映民族思想、富于民族特色的作品;与此同时,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则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19世纪60年代,由俄国进步的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强力集团”,是俄罗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有5位,他们分别为: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1837-1910)、凯撒·安东诺维奇·居伊(1835-1918)、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廷(1833-1887)、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强力集团”五位成员的基本情况如下:

1.巴拉基列夫

1)人生经历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主持人(领导人)。巴拉基列夫1837年1月2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少年时受作家兼音乐评论家А.乌雷贝舍夫的启发,在音乐上得到进展。1853—1855年间(16—18岁),在喀山大学数学系当旁听生。1855年到圣彼得堡,结识了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和В.В.斯塔索夫,在艺术思想和美学观点方面深受他们的影响。1856年,首次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在圣彼得堡演出。

1857年起,相继结识了凯撒·安东诺维奇·居伊、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1860年,曾到伏尔加河流域采集民歌。于1862年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或“五人团”,亦称“巴拉基列夫小组”)。同年,在圣彼得堡主办免费音乐学校。1867—1869年,任俄罗斯音乐协会指挥。俄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斯达索夫说,巴拉基列夫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教授” 。1870年以后,新俄罗斯乐派逐渐解体,他思想消沉,停止了创作和演出。80年代初,虽然恢复音乐活动,但已丧失了以往的锐气。1910年5月29日卒于圣彼得堡。

2)艺术成就

巴拉基列夫早在1858年就用俄罗斯民歌《不是白桦树歪倒》、《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和《在酒宴上》为主题,写了《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1860年,他雇了一艘游船,从下诺夫哥罗德出发,沿着伏尔加河而下,驶向里海,一路收集民歌。举世闻名的《伏尔加船夫曲》,就是他那时记录下来的。他把收集到的民歌编成《俄罗斯民歌100首》(1866),其中许多民歌成为“强力集团”作曲家们的创作素材。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以歌曲为主,还作有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配乐(1859—1861),两部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1898)、《d小调交响曲》(1908),4首管弦乐序曲(1857、1858、1862、1867),交响诗《塔玛拉》(1882,根据М.Ю.莱蒙托夫同名诗作),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1869),以及40首声乐浪漫曲等。此外,又作有浪漫曲组歌两套和《强盗之歌》、《塞里姆之歌》、《格鲁吉亚之歌》等独唱歌曲,并改编、整理大量民歌,有力地推动了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其中,著名的《俄罗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杰作。巴拉基列夫的创作吸收东方(高加索)素材,强调音乐的标题性,继承和发扬了格林卡的音乐传统,为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