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一、俄国民族乐派
向阳光
(三)强力集团
2.鲍罗廷
(2)艺术成就

鲍罗廷一生为数不多的音乐作品,都是作为一位化学家于教学和研究之余写成。主要作品有:接受巴拉基列夫建议,根据俄罗斯古代文学名著《伊戈尔王远征记》写成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两部交响曲,两部弦乐四重奏以及一些室内乐,钢琴曲和歌曲。
①歌剧:《伊戈尔王子》(未完成,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完),体现了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②管弦乐:《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b小调第二交响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1885-1886,未完成,由格拉祖诺夫续完并配器)、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夜曲》(选自第二弦乐四重奏,萨金特配器)。
③室内乐:《A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c小调钢琴五重奏》。
④钢琴曲:《小组曲》(格拉祖诺夫配器)、《降A大调谐谑曲》、《筷子圆舞曲主题自由改编曲集》中的《波尔卡舞曲》、《安魂曲》、《死亡进行曲》和《玛祖卡舞曲》。
(3)作品简介
①歌剧
伊戈尔王子
1869年,鲍罗廷开始制作的歌剧,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有些人认为这是他最出名的作品,它包含了经常被独立出来演出的鞑靼舞曲,在死时这部歌剧并没有完成,原因是他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化学之上,後来这个作品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格拉祖诺夫接力完成。
歌剧《伊戈尔王》,鲍罗廷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作曲家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写这部歌剧,遗憾的是,作品还未完成,作者就去世了。后来,作者生前的挚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一起续完了整部歌剧。

剧情大致为:在古俄罗斯的布基弗尔城,伊戈尔王和王子弗拉基米尔率军抵抗入侵的波罗维茨人,不幸战败被俘。在波罗维茨人的营地,王子和波罗维茨的康恰柯芙娜公主相爱,而伊戈尔王一心希望逃回到祖国,以雪前耻。
波罗维茨首领康恰柯汗很欣赏他的刚强、豪勇,表示愿意释放他,但要他答应不再与波罗维茨人为敌,这些遭到了伊戈尔王的拒绝。后来,伊戈尔王得到了波罗维茨的正教徒奥弗路尔的帮助,终于设法逃回了祖国。而王子弗拉基米尔也如愿以偿地在波罗维茨同康恰柯芙娜公主成亲,当了帝国的驸马。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鲍罗廷的其他著名作品一样,既有宏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鲍罗廷在写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准备创作这部歌剧时收集并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芙娜的音调中,就运用了俄罗斯民间哀歌的典型音;而第三幕波罗维茨女奴们的合唱,则运用了某些波兰舞曲的节奏特征。这是一种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大,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性。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

②管弦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作于1880年。这一年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当时筹划举行一个“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画面的题材选自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鲍罗廷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其中的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作品描绘了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这是一部形象鲜明,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标题交响诗。

1881年,鲍罗廷访问李斯特时,曾把这部作品呈献给李斯特。原曲的总谱出版于1882年。本曲为小快板,A大调,2/4拍子。乐曲一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描绘了草原的寂静空旷。在这个背景上由长笛和双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罗斯民歌旋律,这就是乐曲的第一主题。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象十分安详、无忧无虑。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特点,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
音乐由小提琴E音的持续音变成了合奏。马和骆驼的蹄声及俄罗斯民歌在进行中成和声的关系,接着,乐队以全奏来演奏出一支威武的进行曲。

脚步声和蹄声融为一体,再一次响起了由大提琴伴奏、英国管演奏的悠扬迷人的带有东方特点的音调。接下去,小提琴将乐曲推向了高潮。中提琴和大提琴过后,出现了双簧管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东方式音调构成对位的组合。随后,音乐又在全奏中加以发展,表现出商队和军队间的融洽关系。在军队的保护下,商队安然地在草原上继续行进,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远方。这里所选的唯一一个片段的前半部分为乐曲的第一主题,后半部分为乐曲的第二主题。鲍罗廷最出名的管弦乐曲,生动的描绘一个对他来说奇异的地区。交响曲一、交响曲二、交响曲三,其中第二个作品,最后并没有完成,断断续续占用了他七年的时间,却是一个吸引力很高、很有俄国风格的作品,而这三部交响曲为国民乐派增色不少。

③室内乐
钢琴五重奏
A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
D大调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鲍罗廷写过两部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其中以我们今天介绍的《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最为出名,后曾被改编成管弦乐单独演出,并且被命名为《夜曲》。
鲍罗廷的《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881年,鲍罗廷在他的朋友、年轻的作曲家尼古拉·洛迪珍斯基的莫斯科东南的日托沃的住所创作的,这首四重奏在当年或第二年首演。鲍罗廷这部作品,题献给妻子叶卡捷琳娜·普罗托波娃。一些学者,例如,鲍罗廷的传记作者塞尔吉·迪亚宁认为,这部作品是他们结婚20周年纪念礼物,不禁让人想起这对夫妇在德国海德堡的第一次会面。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这是对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题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奋进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的,极富歌唱性。
第二乐章,奏鸣曲式,是充满活力的谐谑曲。主部主题轻快、活泼,副部主题柔美抒情。两个主题对比鲜明,饶有情趣。
第三乐章为《夜曲》,行板,A大调,3/4拍,由各种乐器频繁反复,每次安排不同伴奏音型,赋予各种色彩,乐章中有精彩对位技法。这一段抒情优美、淳雅宁静,以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切分和弦为伴奏,高音域的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旋律,

小提琴则以清新秀丽的格调与之对应,如双人起舞,表现了青年恋人间窃窃私语和热烈的感情。乐章在渐渐消失的微弱声中结束,如恋人在分别时,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其主部主题的音乐,表现出强劲和不安,而副部主题则抒情优美,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音乐明快刚劲,但又不失舒展悠远,强调了本曲的抒情性。
鲍罗廷的《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以朴实生动的抒情气质和新颖优美的音乐语言,赢得了各国音乐听众的赞誉。他的音乐趣味虽带有明显的西方影响,但在其追求俄罗斯和东方民族风情的艺术观支配下,作品展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史诗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