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一、俄国民族乐派
向阳光
(三)强力集团
2.鲍罗廷

(4)精品力作
①b小调第二交响曲
马蒂农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b小调第二交响曲》(勇士)完稿于1877年,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第二乐章:谐谑曲;第三乐章:行板;第四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这部作品充满粗犷、勇武的气质,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经历。马蒂农的这个版本演奏很有气势,俄罗斯民族风格性较强。这张唱片,基本收齐了鲍罗廷的所有有价值的作品,包括《在中亚细亚草原》和《伊戈尔王子》序曲等,非常值得收藏。
②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巴黎管弦乐团
作品简介: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作于1880年,是为一个艺术展览会所作的配乐,1880年4月8日首演于圣彼得堡音乐会,1881年题献给李斯特,并改编为钢琴四手联弹,鲍罗廷自己称为“管弦乐音画”。这是一支小巧而优美的乐曲,作品描述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一支商队在俄军保护下,安全越过沙漠和草原的景象。这版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的《俄国音乐演奏会》版,被认为是这个曲目的权威版本,值得珍藏。

③波罗维茨人的舞蹈
加尔维指挥,哥德堡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鲍罗廷写过三首交响曲。第一首作于1869年,是西方听众最早听到的俄国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勇士)堪称鲍罗廷最精彩的大型管弦乐杰作,因为它的快乐章主题及其民间色彩的配器显示出粗犷、勇武的气质,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经历;《第三交响曲》是鲍罗廷未完成的遗作,由格拉祖诺夫为他续成后两个乐章。其谐谑曲演奏难度很高,乐队排练时曾对其5/8的拍子感到为难,格拉祖诺夫提示乐手们,每一小节正好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字音节相符!他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现在不常演出,但其中一段管弦乐加合唱的《波罗维茨人的舞蹈》却盛演不衰。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早已为全世界的爱乐者们欣赏和喜爱。

(5)风格特征
鲍罗廷是俄罗斯民族风格最强的作曲家之一。他很少直接引用民歌,却使自己的音乐具有俄罗斯史诗般的境界和特有的气质。这一特征,反映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种其他民族乐派作曲家很少来用的传统体裁中。参与强力集团活动的初期,于1862-1869年写成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尽管有某些生硬之笔,但整个音乐清新动人,生气勃勃,管弦乐写作带有鲜明的色彩性和创造力。第三乐章谐滤曲的三声中部已出现俄罗斯民间音乐常有的不规整的乐句结构和民歌风格的旋律。它的首演成功给鲍罗廷很大激励。

紧接着开始《b小调第二交响曲“勇士”》的创作,然而直到8年以后方才脱稿。乐曲将人带入史诗和传奇的境界。第一乐章中有俄罗斯王侯集会般的气势,第三乐章复活了斯拉夫游吟诗人的歌曲,终曲表现了骑士们欢乐的宴会,可听到古里斯琴和竹笛的声音。鲍罗廷在采用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同时,融入了十分独创的手法和语汇。
例如,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由两个互相对比的长大乐句构成,第一乐句长达24小节,包含了b小调与B大调的交替,并有弗里几亚调式和D大调的色彩。第二乐句有35小节,稳定在D大调上,速度加快,音区移高。前乐句表现勇士坚定的步伐,后乐句像是勇士甲胄的闪光。

《第二交响曲》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色彩感而跻身于19世纪最优秀的交响曲行列,奠定了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鲍罗廷的两部弦乐四重奏属于室内性的,具有亲密交谈性格的作品。歌剧《伊戈尔王子》既有浓郁的史诗性和抒情性,又有一系列色彩绚丽的描绘性场面。前者反映在伊戈尔及其妻子雅罗斯拉夫娜的咏叹调,第四幕“村民合唱”等段落;后者以第二幕波罗维茨人笼络取悦伊戈尔王的奇异多姿的歌曲和舞曲场面最为典型。著名的交响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亦属管弦乐色彩明亮,旋律优美动听,富于俄罗斯风格、东方色彩与东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