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一、俄国民族乐派
向阳光
(二)达尔戈梅日斯基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达尔戈梅日斯基(1813一1869),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继承人。

达尔戈梅日斯基1813年2月14日生于图拉地区的特罗伊茨科耶村,父亲为庄园主兼文官,母亲善写诗编剧。1817年,迁居圣彼得堡。在家庭影响下,达尔戈梅日斯基从小爱好音乐、文学和戏剧,并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唱歌,且自学作曲。
1833年,也就是当达尔戈梅日斯基20岁时,以业余音乐家的身份求见格林卡,之后,受其鼓励决定投身音乐事业,虽然创作的几部歌剧都不大成功,但是决定了他的音乐道路。在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发表了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声乐浪漫曲和钢琴小品。达尔戈梅日斯基企图在歌剧和浪漫曲(俄罗斯艺术歌曲)中,用音乐直接表达民族语言。他于1847年在第一部歌剧《艾丝米拉达》(根据V.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初试锋芒。
19世纪40—50年代,在俄国社会进步运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创作倾向日趋显著,艺术技巧臻于完善。这时期,他写了一系列优秀的浪漫曲,如《我爱过你》、《婚礼》、《夜晚的和风》、《老班长》、《蛆》、《九品文官》等。这些浪漫歌曲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风气息,有的表达了对爱情与友谊的向往,有的富于浪漫主义叙事曲的特点,有的则具有尖锐的讽刺性和诙谐的戏剧性。

从19世纪50年代末起,达尔戈梅日斯基积极从事音乐社会活动。他用同语言紧密结合的旋律性宣叙调,于1856年又写了《水仙女》(系他的歌剧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普希金的歌剧,即根据A.C.普希金同名诗剧进行改编。达尔戈梅日斯基通过剧中不幸的磨坊主和他的女儿娜塔莎的悲剧,反映了当时俄国艺术界突出表现的“被污辱和被损害”的进步主题,体现了他注重社会现实问题的创作原则。1859年当选为俄国音乐协会委员,广泛接触进步文化人士和团体,先后参加讽刺杂志《火星》和《闹钟》的活动,结交和赞助“新俄罗斯乐派”的作曲家们。
19世纪60年代,也就是达尔戈梅日斯基晚年时期,他结识了强力集团的几位作曲家,并与他们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主要创作管弦乐作品,写了滑稽幻想曲《巫婆》(又名《从伏尔加到里加》,1861—1862)、幻想曲《俄罗斯的哥萨克》(1864,体裁:舞曲)和《芬兰幻想曲》。

1866年,着手创作歌剧《石客》,尝试用贯穿始终的声乐朗诵调来谱写普希金的大段诗文(即以普希金的同名剧本为脚本,剧情取自唐璜的故事),因病未能完成。他在未完成的《石客》中用连续不断的“半宣叙调”,贯穿着不规则节奏的短小乐句,和普希金的诗的抑场顿挫紧密配合(遗稿,由居伊和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成,同时亦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于1872年首演于圣彼得堡)。达尔戈梅斯基是格林卡的学生,其创作受强力集团影响,其创作在继承格林卡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主张艺术真实,强调音乐反映社会内容,注重人物心理刻划,从言语音调中探索新的音乐表现手段。他的这种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和他的创作实践和艺术主张,对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者称他为“伟大的音乐真理导师”。
达尔戈梅日斯基1869年1月17日卒于圣彼得堡,终年55岁。
达尔戈梅日斯基的创作,以声乐作品为主,上承格林卡的风格,下接“强力集团”与柴科夫斯基,对穆索尔斯基等作曲家有重要影响。他在最后一部歌剧《石客》中取消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之分,力图把俄语的特点和音乐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