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花事正盛。樱花、桃花、杜鹃、牡丹……竞相绽放在山海之间,构成一幅动人的春日画卷。一场以花为媒的城市叙事,也悄然展开。
赏花,早已不止于视觉享受,更演变为一种融合情绪价值、社交属性与文化审美的生活方式。据《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统计,69.4%的受访者每年会选择赏花1—2次,52.3%的游客认为赏花有助于身心疗愈,九成消费者对赏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在这一波“赏花经济”的热潮涌动下,青岛亦交上了一份靓丽的“赏花清单”。今年春天,首届青岛市赏花节在崂山北宅樱桃谷启幕。百余项活动覆盖六大领域,开启了一个“满城花香、全域联动”的春天。
青岛的底气,来自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不同于以单一花种为主题的“爆款”赏花地,青岛拥有极其丰富的春季赏花资源。首届青岛市赏花节期间,青岛文旅部门整合全市春季资源,打造覆盖中山公园、崂山、大珠山、八大关、世博园、信号山、毛公山等多点联动的踏青线路。从中山公园的樱花长廊,到大珠山的万亩野杜鹃,从青岛世博园的郁金香花园,到老城区深巷中的紫藤秘境……花不只开在植物园里,而是点缀在城市的山野、街角、公园与海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一波“赏花经济”的热潮涌动下,青岛亦交上了一份靓丽的“赏花清单”
以花为媒,城市如何让赏花不仅“有看头”,更“有赚头”?这要求各地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武汉,樱花季早已是城市级品牌IP。城市依托东湖樱花园与黄鹤楼等景点,将“赏花+马拉松”“赏花+美食”玩出新意,一场赏花季俨然演变为城市级消费季。2024武汉樱花季期间,马拉松赛事带动当地文旅消费突破15亿元。
洛阳则深挖牡丹的文化内涵,将“赏花”上升为“品文化”。在牡丹花开之际,洛阳以汉服巡游、唐风市集、诗词吟诵、文创集市等多元方式复现“盛世花朝”的文化意象,形成情感共鸣与消费吸引并存的赏花场景。数据显示,仅2024年4月上半月,洛阳接待游客逾千万,旅游总收入高达78.44亿元。
江西婺源在油菜花田中深耕乡村旅游,通过建设环花海观光车道,开发花田下午茶、花海迷宫等新项目,将人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至6小时,实现游客二次消费占比达45%……
在赏花经济的版图上,这些城市的经验表明,赏花经济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文化表达与场景运营的深度融合。花是媒介,但更深层的吸引力在于人们在赏花过程中,能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情绪链接,从而产生消费意愿。
相比之下,青岛的优势在于生态多样性和城市交通的可达性。借助城市地貌与交通优势,地铁蓝谷快线、西海岸快线以及赏花主题巴士,将分散在城市各处的赏花点串联,使游客能够在上下班途中、周末短假中邂逅一树花开、满园春色,让“微度假”与“本地游”无缝衔接。
不同于传统的拍照赏花模式,青岛的赏花经济,更应注重构建复合体验场景,比如将赏花与胶东文化、海滨风景、老城建筑等本地特色深度融合,将赏花打造为“城市即景区、出行即旅游”的日常体验。而在运营思维上,青岛应学习先进城市,以“赏花”为原点,推动零售、演艺、文创等多产业交汇。例如,首届赏花节期间,西海岸嘉年华·海信广场VILLAGE便将杜鹃花会搬进商场。不只是“赏花+商业”,青岛也推出了“赏花+演艺”“赏花+酒店”“赏花+观影”等优惠活动,并通过“云游青岛”小程序发放文旅消费券。在给出切实优惠的基础上,青岛若想实现“赏花流量”向“消费增量”的有效转化,未来,城市仍需扩宽思路,在丰富消费业态上发力。
春天短暂,但赏花的意义不止于一季芳华,当“打卡赏花”逐渐演变为一种消费新需求,青岛也可借“花”之势,持续探索一条让自然美学转化为全链消费的发展路径,实现多个产业的“百花齐放”。
商周刊记者 高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