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五、真实主义歌剧
(三)重要作者
3.普契尼

(3)创作综述
在19世纪的歌剧界,有很多有名的歌剧作曲家,而其中有一位之所以被人们熟知,是因为他几乎和每一位女主角都“有仇”,他就是普契尼。在普契尼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女主角都以死亡而告终,命运十分悲惨。从普契尼简介中可以了解到,这位出生于浪漫之都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誉,出身音乐世家的他,从小便接触到了各种音乐知识。在求学的道路上,一步步被歌剧吸引,从而走上歌剧创作之路。
普契尼的作品多是以现实主义创作出来的,伴有浓重的乡村风格,为当时的人们所喜爱。他一生写了12部歌剧,几乎每一部在上演时都是座无虚席。虽然有一段时间,他的作品很少,因为车祸差点丧命,但是在晚年时期,他还是创作出来至今仍为观众所喜爱的《图兰朵》。

众所周知,在普契尼的一生中,鲜少与政治打交道,虽然他的私生活曾传出过绯闻,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声誉。他对于意大利歌剧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在他之前有威尔第,在他之后,却再无他人。普契尼成了歌剧领域伟人的终结者,他那将戏剧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程度,无人能及。为了纪念他,现在意大利每年都会有为期一个月的普契尼音乐节,由此可见他对音乐剧的影响有多深远。
在他的12部歌剧中,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莱斯科》,著名的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

《西部女郎》等。其中描写穷艺术家放荡不羁的爱情生活的《波希米亚人》和描写政治迫害和爱情纠葛的《托斯卡》,都是有真实主义倾向的歌剧,但不像马斯卡尼和莱翁卡瓦洛那样强调激烈的感情冲动,更多的是浓郁的抒情气息。12部歌剧中,《曼侬·莱斯科》(1893)、《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1910),三幕剧中的《西部女郎》和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1926),都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
这些女主人公大多是温柔妩媚、缠绵悱恻、一往情深的女子,表现她们的性格、爱情体验和生活感受,是有高度抒情天赋的普契尼的特长。他以流利生动的旋律、微妙的和声和配器手段,塑造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他在《托斯卡》和《蝴蝶夫人》等作品中使用的主导动机,不仅可以代表特定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用来象征某种性格、环境和气氛。他在《蝴蝶夫人》中用了日本曲调和五声音阶,在《西方女郎》中用了美国黑人的拉格泰姆,在《图兰朵》(终场二重唱由阿尔法诺续成)中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和《妈妈娘好糊涂》的曲调,作为渲染异国情调的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就是他的许多歌剧都能受人欢迎、获得成功的原因。
(4)历史评价
普契尼是19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

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
也就是说,普契尼是20世纪之交,歌剧史上一位重要的歌剧大师。他的一生始终忠实于歌剧的创作,心无旁骛。他所创作出的12部歌剧,影响了世界歌剧的发展。他的歌剧在声乐上也很有特点,打破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界限,注重咏叹调的写作,旋律更富有歌唱性,适合人声演唱,能发挥人声的特点。歌剧《群妖围舞》“LE VILLI”,即《维利》,是普契尼的处女作,歌剧脚本是意大利作家费迪南多·丰塔纳(1850-1919)根据一个叫《维利》的东南欧的民间传说创作的。

在歌剧史上,这被认为是普契尼一部不成熟的作品,风格没有完全形成,不及他后来的作品《曼侬·莱斯科》、《蝴蝶夫人》、《图兰朵》等那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上演率。但尽管是普契尼第一次的尝试,《群妖围舞》彰显出了普契尼音乐所特有的色彩,为他以后的歌剧创作定下一个剧情基调:总是塑造一个悲剧性的女性,为了爱情走向毁灭,事实也确实如此。他在以后作品中创作的《曼侬·莱斯科》中的曼侬·莱斯科,《艺术家的生涯》(《波希米亚人》)中的咪咪,《托斯卡》中的托斯卡,《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图兰朵》中的柳儿,无不验证了他自己所说的“爱情终归导致悲剧”。普契尼用他独有的音乐手法,刻画了她们性格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