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三节 中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六、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

(二)艺术成就
4.旋律创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

《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科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第二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4.综合评价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
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一会儿突然萎靡不振,一会儿又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也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