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柴科夫斯基有何重要作品?其创作倾向、音乐特色怎样?

向清晨阳光 2024-04-02 03:05:04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三节 中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六、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

(二)艺术成就

1.主要作品

柴科夫斯基,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主要音乐作品有六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2.创作倾向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是,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柴科夫斯基虽然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然而,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刻的悲剧性。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其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

3.音乐特色

柴科夫斯基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刻的悲剧性。他在19世纪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的第一、第二、第三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科夫斯基与М.И.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科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均属于后期创作,在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

《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一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是,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

《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

《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

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