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四节 后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二、古斯塔夫·马勒

(二)艺术成就
1.一流指挥
古斯塔夫·马勒,是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离开维也纳歌剧院,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
2.重要曲家
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共写了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形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马勒的创作构思新颖、奇特。他的鸿篇巨制,洋洋洒洒。有时音乐过于复杂。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交响曲音乐的重要作曲家。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

3.勇于创新
(1)发展了由贝多芬首创的声乐交响曲形式。
(2)艺术歌曲的伴奏采用管弦乐队伴奏,创造出了具有交响风格的艺术歌曲形式。
(3)交响曲中尖锐刺耳的音色,痉挛式的节奏,支离破碎的曲调,不协和音程等怪诞的形象,体现了19世纪末的音乐风格。
4.经典力作
(1)《第二交响曲》(复活)、《大地之歌》
尼伯莱特、霍恩演唱
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作曲家马勒出现在指挥台上,全场观众起立,然后鸦雀无声。那是一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一般演奏结束,马勒足有30分钟下不了指挥台。可是有一次,一位青年听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言自语道:“唉,他将不久于人世了。”果然,被那位青年言中,马勒在死亡的恐怖下挣扎。其实,马勒一生都在探讨人生和死亡。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以探讨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

《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而命名为《复活交响曲》。1895年3月4日由理查·施特劳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首演了前三个乐章,1895年12月3日由马勒亲自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首演全曲。作品包括: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第二乐章,庄严的行板;第三乐章,宁静而流畅的谐谑曲;第四乐章“原光”;第五乐章,激动的谐谑曲。阿巴多以他独特的指挥才华,证明了他不仅是杰出的,而且是伟大的马勒诠释者。乐曲本身的力量和戏剧性在他的控制下,达到了高度的平衡和显现。这版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拉特尔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的演录版,也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2)《第四交响曲》
赛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
每当聆听作曲家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就好似进入了作者深邃、浩瀚的心灵大海。对马勒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个终生没有可以归依和认同故乡的作曲家。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散居全世界的犹太人。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而追求精神归宿必然走向宗教信仰,那么“天国”就成了马勒所追寻的梦想。乐由心生,他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正是带着这份郁闷、感伤和苍凉,从他的心潮中流泻出来的。

《第四交响曲》作于1899—1901年,1902年11月29日,首演于慕尼黑。作品的音乐基础是他自己的《少年的魔角》中的一首《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曲,马勒曾对这部作品作过如下解释:在前面三个乐章中,笼罩着一个较高境界的沉静严肃的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天国的生活》中,孩子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这部作品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缓慢地,从容不迫地。豁然映入眼帘的,是对天国的追寻。在总谱上,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他自己设的标题:返回童真,天国是净土。污浊的人们只有返回童真,具备了孩童般的纯净,才能看得见天国之光。第二乐章,舒缓地运动;。死亡的舞蹈。从尘世步入天国,必须逾越死亡的界线,与死亡共舞,迈过通向天堂的唯一途径——神秘的死亡大森林。第三乐章,充满深沉的宁静。超开天国。把双臂舒展地相抱胸前,安详地沉睡长眠,天国之光会吸纳你进入天堂。第四乐章,非常愉快舒适。天国生活。最美好的世界,终于来到了。天国是那样的祥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充满无限欢乐的人们像天使般雀跃欢唱。天国是那样的富足,人们可以尽情饱尝美味佳肴。这便是马勒一生最终的追求!这也是一幅他心灵漂泊的历程图。

赛尔在此的处理有点冷漠,但人们从唱片中能明显地听出无与伦比的演奏与高贵、华丽的音色。这版CD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录版也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3)《第八交响曲》(千人)
赫德、科罗等人演唱
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及维也纳合唱团等
马勒《第八交响曲》之所以被称作《千人交响曲》,是因为它的正规演出需要一个大型管弦乐团、两组混声和一组童声的三个合唱团、八位歌手和一部管风琴,以至于音乐厅的乐池里足足有上1000人在参加演出。声势之大,亘古未有,简直令人怀疑马勒是不是太过分了?至少这样的怀疑,在马勒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而今天已经享受惯了现代音响条件的音乐会或唱片听众,反倒会因此而欢呼呢!何况,这股音响狂潮里毕竟还是流淌着真正音乐的涓涓细流。即使是在喧嚣动荡的第一部分里,那恍若汹涌的海面上,飘着云朵般的抒情的歌唱,还是相当迷人的。更何况,后边很长的第二部分,曲趣、氛围、人声和乐队的音响等等,都比第一部分更多变化,更富色彩,甚至有些段落还非常优美。

(4)《亡儿之歌》
费里埃尔演唱
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声乐套曲《亡儿之歌》(为女低音与乐队而作),作于1902年,根据德国诗人吕克特的诗谱曲。1906年,马勒的幼女不幸夭折,马勒在悲痛之中曾哀叹:“爱女之死,实在是此曲预兆之故。”这部套曲,非常哀婉动人。费里埃尔的音色和她在演唱中流露的动人的真挚,应该说是演唱马勒歌曲的最佳人选,她这个曲目和《大地之歌》的演唱,都非常优秀。这个版本CD,虽然录音旧了一些,仍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乐团的演录版也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5)《第五交响曲》
巴比罗利指挥英国新爱乐乐团
《第五交响曲》作于1902年,1904年在科隆首演时,马勒亲自指挥。它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葬礼进行曲;二、激动的暴风雨般的快板;第二部分:三、谐谑曲;四、小快板;第三部分:五、诙谐而清新的快板。巴比罗利的这版录音,是他最富感染力的一次诠释,以独特的速度和美感折服许多人,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滕施泰特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的演录版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6)《少年的魔角》,
施瓦茨科普夫、菲舍尔-迪斯考等演唱
赛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少年的魔角》,歌词选自德国作家布伦塔诺所编辑的同名德国民歌集。马勒选其部分写成套曲(分别由钢琴伴奏和乐队伴奏,每套各12首,共24首),这是乐队伴奏的演录版,在这部声乐套曲中,有很哀婉的忧郁,也有对理想“天国”的向往,施瓦茨科普夫和菲舍尔·迪斯考的演唱,非常真挚动人。赛尔指挥的这个版本,是在欧洲所录制的系列唱片中最杰出的一版,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