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四节 后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三、理夏德·施特劳斯

(一)生平经历
1.青少时代
德国作曲家理夏德·施特劳斯(1864—1949)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虽然理夏德·施特劳斯一生长达85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夏德·施特劳斯是一个神童。
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出生于慕尼黑一个音乐家庭。其父弗朗兹·施特劳斯是当地宫廷乐队的圆号演奏员,也是小施特劳斯的音乐启蒙老师。从4岁起,小施特劳斯就开始学习音乐,学弹钢琴,接受正规音乐教育。6岁开始作曲,曾写过一首舞曲——《C大调波尔卡》,显露出作曲的兴趣和能力。

8岁时,开始学小提琴。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10岁前就写了《木管小夜曲》。1875一1880年,在按部就班读完小学和中学的同时,施特劳斯从宫廷乐团总监、指挥F.W.迈耶学作曲,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岁时,创作了管弦乐《节日进行曲》;16岁时,理夏德·施特劳斯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1881年,慕尼黑演出他的《d小调交响曲》,由著名指挥家莱维(1839一1900)指挥。1882年,高校毕业,去慕尼黑大学听哲学课。也就是说,施特劳斯没有就读于音乐学院,而是在慕尼黑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哲学、艺术史等课程,并在业余乐队中锻炼自己的指挥能力。青年时代的施特劳斯曾经分别游历过意大利和埃及等地,这些经历也给他之后的创作以一定的影响。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夏·施特劳斯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18岁。

1883年,他的老师本诺·瓦尔特演出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都是按照古典形式写作的,技术已很熟练。1884年,纽约好乐乐团指挥T.托马斯指挥了他的《f小调交响曲》在美国的初次演出。同年,指挥家冯·比洛(1830一1894)聘他为迈宁根乐队的助理指挥(副指挥)。1885年,比洛离迈宁根,由施特劳斯继任指挥(正指挥)。他在迈宁根结识了诗人、小提琴家、音乐哲学家亚历山大·里特(1833一1896)。
里特劝他摆脱早年保守的创作风格,鼓励他创作表现诗情画意和哲学思想的交响诗,并向他介绍了叔本华的著作和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施特劳斯在里特的思想影响之下,从追随布拉姆斯改弦易辙为追随李斯特和瓦格纳,走上了写作标题交响音乐的道路。并且“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唐·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

起初,理夏德·施特劳斯只关心、欣赏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非常喜爱“纯音乐”的作品,并严格地学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古典音乐,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模范。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夏德·施特劳斯开始懂得、热爱、赞赏与崇拜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音乐。同时,指挥家彪罗夫成为施特劳斯专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瓦格纳的女婿、作曲家兼小提琴家里特尔也给予了这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以巨大的帮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瓦格纳的遗孀柯西玛也曾经与施特劳斯保持了友好的往来,但是由于一些私人的原因以及逐步出现对歌剧创作的不同看法,这段友谊没有能够维持下去。施特劳斯一生中同许多优秀人物都建立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戏剧家霍夫曼施塔尔、指挥家冯•舒赫、文学家茨威格等等,他们都非常赞赏施特劳斯的作品,并在创作和演出上给予他不同的支持。理夏德·施特劳斯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从而完全转向标题音乐。
从他的作品目录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轻时写作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等无标题音乐之外,大部分都是作为标题音乐的交响诗和歌剧作品及其它声乐曲。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之外,理夏德·施特劳斯还是一个大指挥家。从22岁起,到26岁止,他领导了慕尼黑宫廷剧院的管弦乐队,然后,他又被委任为魏玛的指挥。在这个被巴赫、歌德、李斯特的灵魂所萦绕着的古老市镇里,理夏德创作了他那些伟大的交响诗。他像李斯特曾做过的那样,在音乐中表达了各种思想和诗。在此之后,理夏德更进一步,甚至将此用于交响诗——把故事变成音乐。

施特劳斯称他的标题交响音乐为“音诗”,题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唐·璜》、《麦克白》、《唐·吉诃德》)、传说(《梯尔·奥伊伦施皮格尔》)、哲学(《死与变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自然(《自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和自传(《英雄的生涯》、《家庭交响曲》)。他把瓦格纳的主导动机体系用进了交响音乐,并发展了李斯特的主题变形手法,在音诗中交织着代表有关标题内容的动机,并随机应变,移步换形。他大胆地使用不协和音和多调性,有时可以在三个调上同时进行。
他凭借卓越的配器技术,利用各种乐器特有的音色来刻划人物性格和进行绘声绘影的描写,如用独奏大提琴代表唐·吉诃德,用中音大号代表桑丘,用尖锐的木管乐器代表《英雄的生涯》中的批评家,用加弱音器的铜管乐器描写《唐·吉诃德》中的羊叫。

为了模拟风车的声音,甚至用上了吹风机。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中,描绘山中景色所用的乐器,不仅有吹风机,还有打雷机和牛铃。他力图把音乐的表现功能,扩张到具有描绘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的力量。如在《家庭交响曲》中意图描写孩子的洗澡,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中着意描绘小溪、瀑布、冰河和迷路者。
在写哲学题材的作品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则企图使听众听了他的音乐能够得到读尼采著作所得的同样感悟,他说:“我打算用音乐来传达人类进化的概念,从它的起源,通过宗教和科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达到尼采的超人观点。”在写自传性的作品如《英雄的生涯》时,则把自己奉为英雄,描写了英雄(艺术家)对敌人(批评家)的斗争和英雄洋洋得意地沉思默想过去的成就(回忆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显示了施特劳斯惊人的创造力和大胆创新的勇气,受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和崇拜者的热情赞扬。冯·比洛称他为“理夏德第二”(理夏德是瓦格纳的名字),承认他是瓦格纳的合法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