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大作曲家、独裁指挥家、全能型指挥马勒,有何生平经历?

向清晨阳光 2024-04-03 02:17:32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四节 后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二、古斯塔夫·马勒

(一)生平经历

1青少时代

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1860年7月7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今在捷克境内)的一个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店主家庭。自幼天资过人,童年显露音乐才能,6岁参加钢琴比赛,8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1877年,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并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茱里奥斯·爱泼斯坦学习钢琴,从富赫斯学习和声,从克伦学习作曲。不久,又到维也纳大学修读布鲁克纳讲授的课程。毕业后,他先在小型乐队任指辉,他第一次尝试作曲,是为了参加一场歌剧比赛而写下悲叹之歌(后来,马勒把这部作品改为合唱曲)。不过他并未成功,于是把注意力转向指挥。

1880年,马勒开始指挥和创作活动,在巴德哈尔市夏季剧院获得第一份指挥工作,以后他陆续担任多家大型歌剧院指挥:先后在南斯拉夫西北部城市卢布尔雅那(1881)、奥尔米兹(1882)、维也纳(1883)和德国卡塞尔担任皇家宫廷歌剧院指挥(1883—1885)。

1885年,接替匈牙利指挥家安东·赛德尔(1850—1898),在布拉格的日耳曼歌剧院,演出瓦格纳的乐剧。1886—1888年间,在莱比锡担任德国指挥家尼基什(1855一1922)的助手。1888年,成为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乐监。1891—1897年间,任汉堡歌剧院指挥,任职六年,在汉堡歌剧院任职期间,他在史坦因巴赫度过夏天并专心于作曲,这段时间里马勒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和“少年魔法号角”。

1897年起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在任十年,维也纳宫廷歌剧院在他的指导下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1897年,原是犹太教徒的马勒改信天主教(当时并不容许犹太教徒担任这个职务),自此十年他都留在维也纳,以其近乎苛求的完美主义著称。一年之中他花费九个月管理歌剧院,剩下三个月主要待在麦亚尼希作曲;他有一栋小房子位于沃特湖畔,马勒在此创作了第二号至第八号交响曲。

2.中年时期

1902年,与爱尔玛辛德勒结婚,育有两个女儿;长女在1907年过世,同年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还失去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职务——马勒试着在维也纳表演他并未被广泛接受的作品,却受到多数反犹太的媒体攻讦抨击。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一直承受着越发严厉的反犹太攻击,直到1907年几乎已是忍无可忍,同年接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职务,从1907年起就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正指挥,先后演出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菲岱里奥》和《唐·乔凡尼》。1908年也指挥了一季,却因为大都会转念支持托斯卡尼尼而被停职。1909年,被选为纽约好乐乐团指挥,致力于演奏水平的提高和曲目的扩充。

隔年又回到纽约担任新成立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大约此时他完成《大地之歌》与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第九号交响曲》。纵然《第四号交响曲》曾获得些许好评,一直到1910年《第八交响曲》首演,马勒才真正在音乐上得到肯定,他的音乐渐渐被接受、喜爱、推崇。之后的作品皆未在他生前公开演出。1911年2月,最后一次前往美国,1911年2月21日,在纽约带病指挥最后一场音乐会。此时,马勒的病况严重,在他要求之下,5月回到维也纳,1911年5月18日,马勒因链球菌感染,病逝于奥匈帝国内的维也纳,留下未完成的《第十号交响曲》。马勒死后,葬于维也纳格林清墓园。

马勒是维也纳浪漫乐派的最后一位大作曲家,也是最早的“独裁指挥家”,开创“全能型指挥”之先河。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