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法国喜歌剧、趣歌剧和抒情歌剧,有何联系、特点与发展?

向清晨阳光 2024-04-02 03:05:03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二、法国喜歌剧、趣歌剧和抒情歌剧

(一)喜歌剧

法国喜歌剧肇始于18世纪初(见第五章),19世纪有很大的发展。首先在法国歌剧作曲家布瓦尔迪约(1775一1834)和埃罗尔德(1791一1833)的作品中,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布瓦尔迪约的《白衣夫人》(1825)、埃罗尔德的《泽姆帕》(1831)和《决斗场》(1832)都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音乐深情婉转,妩媚动人。《白衣夫人》的浪漫主义气质深受韦伯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瓦格纳也是布瓦尔迪约另一歌剧《两夜》(1829)的赞赏者。柏辽兹曾经指出,《两夜》中的合唱《美丽的夜》,是《罗恩格林》中婚礼进行曲的范本。

(二)趣歌剧

19世纪50至60年代,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趣歌剧。法国趣歌剧不同于意大利趣歌剧,它是一种诙谐风生的、讽刺性的喜歌剧,有说白而不唱宣叙调。内容和形式上,以讽刺和幽默见长。趣歌剧的音乐多于法国的城市流行歌调密切相关,有着清晰的节奏和自然纯朴的旋律。法国趣歌剧的创始者(倡导者)是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一1880)。他的《地狱里的奥菲欧》(1858)、《美丽的海伦》(1864)和《热罗尔斯坦大公爵夫人》(1867)是法国趣歌剧的典范作品。奥芬巴赫的趣歌剧又称小歌剧或轻歌剧,音乐通俗易解,和法国城市歌曲的音调紧密联系;内容常对第二帝国(1852一1870)统治下上层社会腐朽庸俗的风尚,进行辛辣的讽刺。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1885一1970)听了《热罗尔斯坦大公爵夫人》后说:“我在奥芬巴赫的音乐中听到的笑声,是夏洛特皇后发疯的笑声。”奥芬巴赫作有趣歌剧不下90部。为了演出自己的作品,他在1855一1861年间,亲自经营巴黎的趣歌剧院“快活的巴黎人”剧院。奥芬巴赫的趣歌剧创作,推动了法国和欧洲各国喜歌剧的发展。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的《蝙蝠》(1874)、《吉普赛男爵》(1885)等小歌剧,英国作曲家萨利文(1842—1900)的《彭赞斯的海盗》(1879)、《日本天皇》(1885)等轻歌剧,都是在奥芬巴赫的影响下创作的。

(三)抒情歌剧

抒情歌剧,也是在传统喜歌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以情感抒发为主。在规模上抒情歌剧比传统的法国大歌剧要短,但比与它同时流行的趣歌剧要长。歌剧中的情节发展,常常让位给抒情的演唱。也就是说,法国喜歌剧在向趣歌剧发展的同时,又在另一些作曲家的手里演化成为抒情歌剧。抒情歌剧采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规模在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它像喜歌剧一样,主要以优美的旋律引人入胜,但没有喜歌剧的说白,规模则大于喜歌剧而小于大歌剧,也不像大歌剧那样以豪华的布景、雄浑的合唱、盛大的舞蹈和壮观的场面吸引观众。

它把法国浪漫文学的抒情气质、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瓦格纳的半音和声与丰富的配器手法结合起来,在整体上保持一种明朗、纯朴、文雅的风致。抒情歌剧的重要作曲家、倡导者包括托玛((1811一1896)、古诺(1818一1893)、圣-桑(1835—1921)、马斯内(1842一1912)等人,他们的歌剧常取材于歌德(古诺的《浮士德》、托玛的《迷娘》、马斯内的《维特》)、莎士比亚(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托马的《哈姆雷特》)和圣经(圣-桑的《参孙和达利拉》)。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