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三、乔治·比捷

(一)生平经历
1.少儿时代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作者乔治·比捷(1838—1875),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声乐教师,母亲会弹钢琴,舅舅则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兼音乐教育家。比捷的音乐才能自幼便已显现出:4岁已能识乐谱,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当他父亲想教他一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时,却发现他已经懂得很多乐理知识;9岁起,进巴黎音乐学院就学,是他班上最年幼的一个学生,师从阿莱维等人学习作曲,入学六个月后,获视唱练耳一等奖,以后他的钢琴演奏又多次获奖。
随后,又师从齐尔曼、古诺和阿列威学习作曲理论;12岁开始创作,16岁发表了两首歌曲和独幕歌剧《医生之家》;17岁写的《C大调交响曲》结构严谨,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18岁参加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创作比赛,以独幕歌剧《奇迹医生》获冠军。由于母亲和舅舅都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修养,可能对比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捷成年后曾对一位朋友说过,他在童年时代爱好文学胜于音乐,要不是由于双亲坚持,他是不会成为一位音乐家的。比捷的这一番话说明了他对艺术的爱好有多广泛,培育着他的创作的土壤有多丰富。

比捷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九年,师从安东·弗兰斯瓦·马孟台尔(1816—1898)学习钢琴,师从阿列威(1799—1862))学习作曲。此外,还有院外另一位年轻作曲老师古诺(1818—1893),对他的成长过程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前面两位老师尽管在年龄和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各异,但他们却长期保持着真诚的创作友谊。比捷在学院里的各项学习成绩优异,屡次在院内的各种比赛中获奖,包括钢琴和管风琴演奏、视唱、对位和作曲等。
他除了钢琴演奏之出色外,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有一回,他在阿列威家的音乐晚会上见到李斯特,李斯特拿出自己的一首非常难的新作品,并说,除了他自己以外,恐怕只有封·彪罗(1830—1894)能弹得出。然而,13岁的比捷竟然即席视奏这首乐曲,而且弹得非常之好,为此李斯特惊呼:“本来我以为只有我和彪罗两个人,但是现在还新出现了第三个,应该说,他是我们当中最年轻、最大胆和最辉煌的能手!”比捷在学期间已是写出许多作品的作者,他在17岁时写出的《C大调交响曲》,以其形式之精炼、表情之生动和色彩之明朗著称。所有这些,后来又都成为他的独特风格的不可分割的素质。
2.青壮时期
1857 年,19岁的比捷以钢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时,他以一部康塔塔《克洛维和克洛提尔达》获得罗马大奖,并以一部独幕轻歌剧,参加奥芬巴赫主办的比赛中获奖。比捷获得罗马大奖,享有到意大利深造的机会。在意大利的三年当中(1857—1860),他悉心阅读许多文学作品,研究艺术史,长时间浏览古代废墟、官邸、博物馆和画廊,熟悉大量意大利古典绘画与雕刻的不朽作品。

这时候,他曾经有过众多的写作计划,因为莎士比亚、莫里哀、雨果、霍夫曼和荷马的题材都使他激动不已,他虽然还没有探索到合适的主题,但他的志趣倾向于戏剧音乐方面已经十分明确。在罗马期间,他写出第一部喜歌剧,风格近似于莫扎特和罗西尼。在罗马的美第奇别墅,比捷与1859年获得罗马大奖的一位巴黎音乐学院同学吉罗密切交好,吉罗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德彪西和杜卡都是他的学生。由于吉罗对比捷了解最深,因此,后来当他为歌剧《卡门》续写其中的一些朗诵调时,人们还以为是出自比捷的手笔呢!
1860年年底,由于母亲病故,比捷回到祖国,他的青年时代结束了,自此,他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走上争取当一位为公众所承认的作曲家的道路。1861年,回巴黎,在那里继续从事作曲,创作了很多大型作品,主要是歌剧。然而,在第二帝国的条件下,要获得社会的承认,可有多少困难啊!“我已经三夜没睡,精神优郁,而明天却得写舞蹈音乐”,“我刚为新出版商写完几首浪漫曲,生怕写得平淡无奇,但是需要钱用”。在比捷的后半生,几乎总是这样工作紧张、生活拮据。

他所构思的各种类型的歌剧,有的已经完稿,但是要求严格的比捷又把它从剧院里取回,例如,他的《伊凡雷帝》就是因为这样一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被发现。但是,还是有两部歌剧上演了,一部是根据东方主题和传统情节写成的所谓抒情歌剧《采珍珠者》,但在1863年上演时并不怎么成功,另一部是根据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的小说,写成的《帕斯美女》(1867)。这部歌剧在很大程度上对当时资产阶级观众盛行的趣味采取忍让的态度,从而受到来自某些进步评论家的严厉指责。接连的失败使比捷一时感到颓唐。就是在这些年头,在他发表的唯一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我正经历着危机”这样的字句。
1869年,结婚后不久,参加了国民自卫军。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短暂的日子,在他心中又激起了更大的不协调的情绪。显然,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比捷,要比作为一位公民的比捷要高出一筹。他不问政治,游离于当时极为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之外,曾把1851年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拿破仑第三称为“十二月二日的贱胚”,但又把1870年推翻拿破仑第三的共和国国民军叫做“九月四日的痴人”。

他对巴黎公社表示怀疑,却又极为僧恶残酷镇压巴黎公社的阿道夫·梯也尔(1797—1877,梯也尔出生于法国马赛,是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奥尔良党人),他自以为客观,但对当时的局势又觉得无可适从。他曾怀着极大的痛苦写道,“法国将来的日子,我简直无法想象……”。然而,祖国和民族在前不久经历的悲剧性事件,必然会在他身上留下印迹,沉重的考验促使民族意识日益高涨,也加强了他的创作的民主倾向。忘我地创作、探索和实践,使他终于渡过了六十年代末的危机,进入创作的成熟时期。
七十年代初,他写过一系列音乐会作品,如《小型组曲》(1871年)和戏剧序曲《祖国》(1873年)等,但他的主要兴趣依然放在戏剧音乐方面,曾先后根据缪塞的诗作《纳木那》写出独幕歌剧《扎米列》(1871),并为都德(1840—1897)的戏剧《阿莱城姑娘》谱写27段配乐(1872),但是足以称为他的创作之冠的,却是1874年据梅里美(1803—1870,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的小说文笔洗练,叙事清晰,内涵丰富,情节紧凑。他在中短篇小说领域独树一帜,堪称大师,代表作有《高龙芭》《卡门》等)的小说《卡门》的若干章节,写出的最后一部同名歌剧。

歌剧《卡门》的登场人物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作者通过具体描绘这些普通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表现他们所怀有的独立不羁的炽热感情,来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歌剧《卡门》在1875年3月首演后,巴黎的反映十分冷淡,随后的几次演出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成功,据说,比捷曾为此彻夜游荡街头,从而成为他过早死亡的原因之一。但也有人认为歌剧《卡门》的演出成功与否,同比捷早死并没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他已多年为喉疾所苦,可能是痛症,只是由于病情恶化促使心脏病突然发作致死。比捷在1875年6月3日,即《卡门》首演后三个月,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布瑞瓦尔,时年还不满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