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多尼采蒂是一位高产的浪漫主义歌剧大师,歌剧有何风格?

向清晨阳光 2024-04-01 00:05:53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六)葛塔诺·多尼采蒂

葛塔诺·多尼采蒂(1797年11月29日-1848年4月8日),他是意大利作曲家,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创作的快速、多产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有《爱之甘醇》、《唐·帕斯夸莱》、《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等。

1.生平经历

葛塔诺·多尼采蒂1797年11月29日出生于贝加莫的一个工人家庭。多尼采蒂9岁入S.迈尔主持的教会音乐学校学习,迈尔很赏识他的音乐才能。多尼采蒂于1811年,迈尔资助他进入博洛尼亚音乐学院,从S.马太学习对位法。1817年,回到贝加莫,由迈尔介绍,与威尼斯一家歌剧团签定合同,写了4部歌剧。这些属于习作时期的作品,比较平庸。这时他还写了大量的宗教音乐、管弦乐等器乐作品,表现出他在创作上一气呵成、快速多产的特点。

1822年,他的歌剧《格拉纳塔的佐拉伊德》在罗马演出,大获成功,受聘于那不勒斯新剧院,写作歌剧。此后,他每年写2—5部歌剧,从短小的独幕滑稽剧到多幕的正歌剧。这些作品由于脚本的缺陷,都未获成功,但在音乐上已显露出G.罗西尼的影响和他个人的创作风格。1830年,他的歌剧《安娜·博莱娜》在米兰演出成功,后又在巴黎、伦敦上演,使他名扬欧洲。1832年,他又创作了一部歌剧《爱的甘醇》。

1835年,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问世,并被聘为那不勒斯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同时,应罗西尼的邀请,到巴黎指挥他的歌剧《马林诺·法里埃罗》的演出;1837年担任该院院长;1838年,由于歌剧《波利乌托》遭到禁演,再加上妻子病故和对音乐学院院长职务的厌倦,便移居巴黎。随之,他又接连写了《军中女郎》(1840)、《嬖人》(1840)两部歌剧;1842—1843年,他访问罗马、米兰和维也纳,然后又回到巴黎迎接他的歌剧《唐帕斯卡莱》的上演,获得极大成功。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夏莫尼的林达》(1842)、《唐帕斯卡莱》(1843)两部著名歌剧。1845年,他患麻痹病,1847年回到故乡贝加莫,1848年4月8日卒于同地。

2.艺术成就

葛塔诺·多尼采蒂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约有歌剧75部,还有弥撒曲、宗教音乐、康塔塔、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等,均以创作的快速、多产而著称。他的歌剧体裁多样,如音乐滑稽剧《夜剧》,社会心理传奇剧《夏莫尼的林达》,意大利喜歌剧《爱之甘醇》、《唐·帕斯卡莱》,带对白的法国喜歌剧《军中女郎》、《里塔》,浪漫主义历史英雄歌剧《玛丽亚·斯图亚特》、《马林诺·法里埃罗》,抒情戏剧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嬖人》,悲剧传奇剧《吕克莱斯·波尔吉》、《安娜·博莱娜》等,都各具特色。他与G·罗西尼、V·贝利尼被称为“美声学派”三巨头。他善于写优雅悦耳的曲调,能充分发挥歌唱家的演唱技巧。故而,许多著名歌剧演员都喜爱他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他的一些被人遗忘了的作品,又被M.卡拉斯等著名歌唱家们发掘出来,重新搬上舞台。他的许多歌剧都取材于V.雨果、大仲马、W.斯考特、G.G.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名著。不少作品反映了意大利争取民族解放和统一的时代精神,歌颂了英雄主义和反抗暴政的英雄,如《安娜·博莱娜》、《吕克莱斯·波尔吉》(由于检查机关的压制,不得不常变换剧名上演),《玛丽亚·斯图亚特》(1835年上演时曾大加删改)、《马林诺·法里埃罗》(根据拜伦的同名悲剧,反映了烧炭党的斗争,很受意大利复兴运动领袖马志尼的推崇)等。他的喜歌剧《爱的甘醇》、《唐帕斯卡莱》中的人民形象色彩鲜明,表现了生气勃勃的乐观主义精神,并与民族、民间戏剧传统有深刻的联系。

3.主要作品

《皮马利昂王》(1816年)、《勃艮第的亨利》(1818年)、《彼得大帝》(1819年)、《格拉那达的佐拉依达》(1822年)、《吉普赛女郎》(1822年)、《阿尔弗雷德大帝》(1823年)、《一个陷人困境的家庭教师》(1824年)、《利物浦的艾米莉》(1824年)、《阿拉霍尔在格拉那达》(1826年)、《艾维达》(1826年)、《维尔吉的加布里埃拉》(1826年)、《奥利弗和帕斯夸莱》(1827年)、《罗马逃逸记》(1828年)、

《高康达王后阿林那》(1828年)、《加莱城的吉安尼》(1828年)、《肯尼华特城堡》(1829年)、《大洪水》(1830年)、《林勃塔兹的伊美尔达》(1830年)、《安娜·博林娜》(1830年)、《爱之甘醇》(1832年)、《玛丽亚·斯图亚达》(1834年)、《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意大利语版首演于1835年、法语版首演于1839年、《罗伯托·德威瑞》(1837年)、《阿尔巴公爵》(1839年)、《军中女郎》(1840年)、《宠姬》(1840年)、《唐·帕斯夸莱》(1843年)。

4.创作历程

葛塔诺·多尼采蒂先后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波罗尼亚音乐学院就学。从三十年代中期起,担任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对位法教授和院长。后旅行欧洲各国,不断地创作歌剧。他的早期歌剧受罗西尼影响较深,三十年代起,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旋律醇美,技巧华丽,具有鲜明的戏剧效果。1835年,在那不勒斯上演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充分显示出他的戏剧才能和歌剧舞台技巧,令他一举成名。

5.作品评价

葛塔诺·多尼采蒂的歌剧创作体裁广泛、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多尼采蒂的作品体裁多样,在风格上也很不一致。他早期所写的喜歌剧,受了罗西尼的影响。到巴黎后,法国大歌剧对他有所启示。他的喜歌剧《爱之甘醇》,仍然保持着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风格,1933年,所作的《吕克莱斯·波尔吉》则开始向浪漫主义进行探索。他的正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被认为是体现多尼采蒂独特风格的代表作,至今仍在各国舞台上演。

多尼采蒂的歌剧,富于戏剧性,他善于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发展戏剧冲突,细腻地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的一段六重唱,露琪亚亚精神失常后的一段咏叹调,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多尼采蒂精心地编织旋律线条,使其委婉曲折,富于表现力和歌唱性。同时,在伴奏音乐的配器上,追求丰富的效果。他在创作手法上的许多优点,为后来的G·威尔第所吸收,并发展得更为完美。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