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三、乔治·比捷
(二)艺术成就
2.歌剧《卡门》
乔治·比捷登峰造极的作品是1874 年创作、1875 年3 月上演的歌剧《卡门》(他的最后一部歌剧)。这部歌剧无论在现实主义的深度上,在戏剧表情的力量上,还是在真正的民主精神上,都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歌剧《卡门》也像《采珍珠者》和《珀斯丽姝》一样,是一部异国情调的歌剧,但不称抒情歌剧而称喜歌剧,因为剧中是有说白的。歌剧《卡门》取材于法国文学家梅里美(1803一1870)的同名小说,脚本是由著名法国剧作家梅里亚克和阿列维合作编写的,剧中将原作里的有些故事情节做了改动。比捷在音乐中,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比捷是继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同时,也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的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全剧分为四幕,剧情梗概:故事发生在1800 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漂亮而性格倔强的吉普赛烟厂女工卡门的诱惑下,陷入情网。
唐·霍赛不但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与人斗殴的卡门而被送进了监狱,甚至出狱后还为了卡门与上司祖尼加少校拔刀相见,不得不离开军队,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过了些时日,卡门对唐·霍赛失去了热情,而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卡门允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获胜后嫁给他。唐·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感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

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卡门闻声向里奔跑过来,唐·霍赛突然拔刀将她刺死,酿成悲剧。剧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部歌剧无论在现实主义的深度上,在戏剧性表情的力量上,或是在真正的民主精神上都堪称一部杰出的作品。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
歌剧《卡门》是一部情真意挚的爱情悲剧,不是喜剧。当时歌剧和喜歌剧的区别,完全是从形式、不是从内容来考虑的,所以悲剧题材的《卡门》却是一部名正言顺的喜歌剧。比捷对生活中的几个真实人物,作了细致的性格描写,并把性格矛盾和冲突不断上升到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他还利用西班牙吉普赛风格的音乐,渲染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歌剧《卡门》音乐与剧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音乐上,比捷强调了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音乐生动而富有光彩。

歌剧《卡门》是比捷最心爱的作品,然而当时听众的鉴别力跟不上他的音乐天赋,从而使他缺乏自信。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并有人指责:这是一部“淫秽的作品”,“音乐不知所云”。巴黎喜歌剧院的首演惨遭失败,使比捷痛苦异常,据说他曾为此当晚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绝望地徘徊了一整夜,他不断地问:“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此后一直情绪消沉。
三个月后,也就是同年6月3日,当它演到第三十三场时,比捷由于心脏病猝发而死,当时还不满三十七岁。在他死后四个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公演,获得了极大成功。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获得了极大轰动。1904年12月,在巴黎举行了歌剧《卡门》上演了1000场纪念公演。这时,如果他仍健在的话,才是一个76岁的老人。死后成名的比捷,没有等到这一天。
歌剧《卡门》按照德文本演出于维也纳,用法国作曲家吉罗(1837一1892)改作的宜叙调代替说白。其后《卡门》在法国以外演出时,都用吉罗的改写本。第一个反对用宣叙调演出的是圣-桑,他申斥改写本“荒谬绝伦,”因为改写本不仅改变了喜歌剧的形式,还删除了戏剧结构中某些必不可少的情节和梅里美的小说中原来就有的对白,削弱了某些角色的性格描写。所以,近年来有恢复比捷原作的趋势。
《卡门》是法国歌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全世界演出最为频繁的、久演不衰的剧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