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州,虽然泰州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实行“区政合一”的模式已4年有余,但涉及辖区内明珠街道、凤凰街道的话题并不少。
例如“凤凰、明珠、寺巷街道为何没能回归海陵区”、“既然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已经融合,就该把凤凰、明珠、寺巷街道还给海陵”之类的言论就是常见的内容之一。
对于以上说法,部分网友肯定是疑惑的,明珠、凤凰、寺巷街道的行政区划本来就在海陵区,何来“还给海陵”、“回归海陵”之说呢?
因为三座街道虽然行政区划仍位于海陵区,但两者至今都不在海陵区的实际管理范围。在“两高合一”之前,三座街道就是由泰州医药高新区代管,而“两高合一”只是将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做融合发展,并不是行政区划调整,所以凤凰街道、明珠街道、寺巷街道只能继续跟随医药高新区成为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成员。

网络上为何会有明珠、凤凰、寺巷街道回归海陵区的声音?
一是因为三大街道回归海陵区管辖后既能结束海陵区实际管理范围小于行政区划范围的局面,又能让“双高融合”的一系列动作全部在高港区的行政区划内进行;
二是三大街道回归有利于丰富海陵区的产业结构,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是因为“两高合一”后的名称是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那么空间就应该全盘位于高港区境内,再继续代管海陵区的区域只会令人觉得很混乱。
可再结合现实的种种情况来看,明珠、凤凰街道回归海陵区这事着实不好实现。

为什么说明珠、凤凰、寺巷街道回归海陵区这事并不容易?
一、在与高港区“合一”前,明珠街道、凤凰街道、寺巷街道就是医药高新区的核心区域,将三者划转回海陵区,“两高合一”便无意义
在“两高合一”前,泰州医药高新区虽然也是地跨海陵区、高港区,但其起步区、核心区域、产业高地均分布在明珠、凤凰、寺巷街道内,例如以医药城为载体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蓝思、纬创资通、纬立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就高度集中在寺巷街道境内。周山河街区(凤凰街道)则聚集着金融、商贸等服务业。
假如三大街道回归海陵区,对海陵区无疑是巨大利好,但对于泰州市级而言,推动“区政合一”本就是基于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各自的基础形成一个体量更庞大更多元化的区域,若把没了精华区域的高新区与高港区“合一”,不仅对后者的提升作用甚微,更让“医药”、“高新”这两大关键词名存实亡。

二、街道、乡镇级别的行政区划调整并非市级可批复
可能有网友会说,既然都将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区政合一”了,为何不同时将明珠、凤凰、寺巷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至高港区呢?这样就是最完美的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了。
能把“两高合一”后的行政区划范围与实际管理范围画上等号,泰州市级自然也很想这么做,但现行的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决定了三大街道仍无法全盘划入高港区。
一是因为街道、乡镇的整建制区划调整需要上报至省级,只有省级批复才可以进行,而且每次申请调整的数量也有限制。
二是因为国家层面在2021年提出了严控区划调整的政策,虽然主要严控的对象是撤县设区、省会城市扩容,但在由国家批复的区划调整已经严控的情况下,同样只需由省级批复的撤镇设街道虽不受影响,但整建制的乡镇、街道“更换门庭”大都会按下暂停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