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以西安居街道境内的“运河新城”是市级于2021年同步提出打造的四大新城之一。
经过4年的征迁、建设,运河新城的成果是否令人满意?
对于这个问题,“进度还是太慢”、“尚未成型”、“起步时间太晚”都是网络上常见的评价。尤其是对比城北的“济北片区”、高新区的“蓼河新城”后,运河新城的确能用不成规模来形容。
这不禁让许多网友对此不解,这里与济宁中心城区仅一河之隔,怎么建设的进度如此缓慢?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不少,但总绕不开以下三个客观情况:
1、运河新城提出的时间着实太晚,且不由济宁市级主导建设
新城的建设需要时间,同一批项目即使在财力充足、进度顺利的情况也最少需要两三年才能落成。而运河新城直至2021年才被提出,对比太白湖新区、“济北”而言,迟来的不是一星半点。假设运河新城能在2015年左右提出并动工建设,那么在经过10年的打造后必然会有不少内容。
此外,在实施时间本就相对很晚的基础上,运河新城的主导方乍一看是济宁市级在主导打造,但实际承担主体则是任城区,各种投入均依托任城区的自身资源进行。相比于市级而言,区级平台的融资能力、资本招引能力相对没有优势,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运河新城的进度。

2、在未提出运河新城之前,运河以西就不是济宁中心城区扩张的重点方向或次级方向
运河新城提出的时间太晚制约了进度是真,但济宁如果在“新城”的概念未提出前就将运河以西作为中心城区自然延伸的方向的话,即使没有市级或者区级资源重点注入,也能陆续出现居住区和配套设施。
但现实情况是济宁市级在近20年中的重点发力方向要么是向东打造济宁高新区,要么是向南高标准打造太白湖新区,任城区级则全力在“济北”发力,运河以西甚至连“顺便”开发建设的待遇也没有。

3、土地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从2022年至今都在低谷期,各种基建工程只能随之放缓
既然是新城,终究绕不开城市道路管网修建、居住区和商业体建设、医疗和教育设施建设、产业搭建等方面的内容。
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在运河新城的综合布局,就需要对区域内的可建设地块挂牌出让,然后才是开工建设。
济宁若在土地交易、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期重点发展运河新区并大量出让地块,即使现阶段不能形成规模,但也会有不少在建中的工程。但从2022年开始,低迷的市场行情使得全国各地的土地出让面积、出让金大降,出让面积减少意味着各种商业化的基础设施再也不容易“春笋般”拔地而起;出让金大降意味着当地无法充分利用这项收入投资各种公共性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