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与青岛市位置相邻的日照市不仅是胶东经济圈的成员,其中心城区所在的东港区更是被纳入了青岛都市圈。
但就截至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不论是出于区位层面,还是涉及到经济圈、都市圈层面,都很少出现“日照在经济上对接青岛、融入青岛”的声音,反观同样与青岛相邻的两座县级市——高密、诸城则与青岛联系甚多。
与青岛相邻而不对接青岛,不少网友对日照的做法是很不解的,毕竟青岛可是山东省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而日照的体量相比之下是小不少的,利用区位来获得青岛的“助攻”必然会有一定收获。

对于通过对接青岛来助力自身经济的做法,日照市自然知道其好处,但决定是否能对接的因素并不只有地理位置,其他方面的原因同样不能忽视。
经济领域,日照为何不对接青岛发展?
一、日照虽与青岛直接相邻,但不与青岛的产业高地直接相邻
如何对接青岛才能助力日照?
对接青岛的优势产业、融入青岛的产业链、承接青岛的产业转移才是重心,而能满足这些条件让日照来对接的只有青岛内部的经济高地,例如青岛的中心城区、西海岸新区里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州市。
但对日照而言,不论是东港区还是五莲县都仅仅与青岛的行政区划范围有交界,与青岛内部的经济高地并不相近。反观高密、诸城不仅与青岛的行政区划范围相邻,而且更与青岛经济高地的距离要比日照市区、五莲县近的多。例如高密与胶州市直接相邻,即使距离青岛中心城区的边界地带也不足80公里。诸城市距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直线距离同样低于80公里。

距离上的劣势使得日照不容易成为青岛产业外溢的首选地,特别是对于服务于青岛城区市场但又从青岛转移出的企业而言,选择高密、诸城更合适。
二、青岛有产业溢出能力是真,但尚未达到能同时向多个地区溢出的体量
对接产业主要是对接工业,因为农林牧渔业着实不需要对接,而服务业要么严重依赖人口数量要么依赖城市能级。反观工业则没有太大的制约因素,地级市市区、县城甚至乡镇都可以布局,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若对接青岛,工业就是日照唯一可选的方向。
就工业领域而言,青岛当然有溢出能力,例如高密的临港经济区就是承接青岛产业转移、融入青岛优势产业链的重要载体。但遗憾的是青岛现阶段的工业体量虽在山东省仍是最大,但放眼全国城市中已经不是足够庞大的成员。
以2024年为例,青岛全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一万三千多亿,只能位列20名以外。在体量没有达到绝对庞大的情况下,能有因降低成本或产业升级迁出的企业落户高密和诸城已是目前的极限,着实达不到再向日照及烟台南部县级市外溢的体量。

三、缺少顶层设计,没有“青日一体化”相关的政策加持
虽说区位、交通、能源等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常见要素,但来自上层的政策无疑是影响最大的那一个。毕竟只要有具体的政策给到某地并正常实行,是能很快出现成果的。
如果一直有来自上层的“青日一体化”、“日照对接青岛发展”之类的政策在山东省实施,那么两市必然都会有行动,日照作为体量小的一方会更加重视这一机会。但实际情况是省内并没有涉及两市一体化,或者青岛对日照对口帮扶之类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