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临泉县不仅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区域,也是行政区划格局最“特别”的县域成员。
与阜阳的其他县市相比,临泉县的区划格局特别在何处?
放眼临泉县的行政区划来看,虽然全县的东西距离与南北距离差别相对不大,但作为行政与经济中心的县城却位于全县的最北端。
对于临泉县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少网友都认为不是太理想,虽然县城位于最北端能增强北部乡镇的“向心力”,但对中部和南部乡镇的吸引力、影响力是相对欠佳的。
对于这一区划格局,网络上也不乏有网友认为临泉县应在中部或南部选择一个乡镇将之打造成仅次于县城的“县域副中心”,由此形成一南一北“双中心”的发展模式。

回归到现实来看,临泉县级乃至阜阳市级同样深知这一层面的积极意义,但“双中心”的模式真的难以在临泉县实现。
为什么说临泉县难以实现“双中心”发展?
一、临泉县承担的耕地红线、基本农田太多,且境内各乡镇均是承担者
在安徽境内,包括阜阳市在内的皖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且一直是重要的农业产区,这就意味着皖北地区的各个县、县级市,甚至市辖区的乡镇需要承担着很大比重的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指标。
对临泉而言,全域皆平原的地形决定了它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产区,除了县城以临泉经济开发区区外,其他乡镇均是基本农田、耕地红线的承担者,角色定位、经济发展方向大都是围绕农业展开。
既然要“双中心”发展,就意味着临泉县要在不削减县城、县经济开发区用地指标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副中心”也有相对可观的开发用地指标,毕竟有了指标才可以在全县的南部或中部选择一座乡镇打造“临泉副中心”,而副中心的建设终究绕不开城市道路修建、居住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业园建设与扩容等一系列动作。

但现实情况是,在有限的用地指标面前,将指标优先供给县城和县经济开发区才是最稳妥、最主流的做法。
二、阜阳中心城区现阶段仍不具备向临泉大规模转移产业的实力,使得临泉县中部或南部的乡镇都难以承接阜阳城区的产业外溢,从而失去了打造副中心的可能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会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城区规模的扩张呈现工业退城、工业外迁的客观规律。临泉县南部的乡镇虽不与阜阳中心城区直接相邻,但中间仅相隔着阜南县的个别乡镇。
但随着中心城区的颍州、颍泉、颍东已经实现以服务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后,就没有了再向相邻的县域成员大规模转移产业的条件。即便是市区最大的工业聚集地——阜阳经济开发区也尚未达到有产业链可以外溢至临泉县的南部乡镇、阜南县的北部乡镇。

对临泉而言,虽然各个乡镇都承担着基本农田,但假如颍州区、阜阳经开区还能有产业外溢,那么临泉依然可以在南部的某一乡镇通过拆迁安置、盘活低效用地等方式尽可能地承接企业落户,但与之相反的实际情况却无法支撑这一措施。
三、临泉县以西、以南的相邻地区中没有大城市可对接
论一主一副“双中心”发展,安徽省内的个别县是存在此类情况的。合肥的长丰县、滁州的来安县、淮南的寿县均是这种模式。
再结合三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均有一个共同的区位优势,那就是要么与合肥市区直接相邻,要么与南京市区直接相邻,如此区位优势决定了三者可以选择将与大城市相邻的乡镇作为“副中心”打造,甚至不惜“牺牲”县城的发展。
以滁州的来安县为例,它的行政区划是南北距离大于东西距离,县城则位于西部的边缘地带。但其最东南部的乡镇——汊河镇恰好南京的江北新区交界,且距江北新区直管区的距离甚至近于来安县县城。

在绝佳的区位优势下,汊河镇不仅成为了来安新城区的所在地,进行了城市化建设的同时还承接和招引了工业企业,形成了汊河新城、汊河工业园,受关注度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来安的县城。
临泉县以东是阜阳市区,其目前的带动能力有限,反观以西、以南的相邻地区中也没有大城市,更不用提对接发展。假设的南部的艾亭镇或张集镇的“一界之隔”就是任一一座经济大市的市区,那么临泉必然会减少县城的用地指标,然后在张集或艾亭境内打造由县级直属的开发区或园区,在利用区位、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的优势招引和承接企业的同时又进行城市化建设。将之打造成“副中心”的同时,也成为了相邻大城市的“卫星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