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建领域,济南东部新城的发展成果不仅为济南在网络上扫除了“大县城”的不友好声音,更是被称为“大基建时代的绝唱”。
但与此同时,“老城区急需提升”、“新城光鲜亮丽而老城提升力度有限”等声音也在网络上比较常见。当然,这不是在“黑”济南,更多的是期望济南能大幅提升老城区,尽量缩小与东部新城的巨大反差。
对于缩小新老城区之间的反差,济南也深知其中的意义,但结合各种现实情况来看,这确实太难了,难度系数完全可以用“五颗星”来形容。

为何济南老城区的改造与提升是“五颗星”的难度系数?
一、老城区的规模太大
在山东省范围内,济南是迈入城市化进程最早的成员之一,年代太久远时期暂且不谈,单在上世纪50年代到1983年期间,如今济南老城区的这片区域(彼时的范围小于现在)就是省辖济南市的所在地,而那时全国尚未有地级市一说,省辖市与地区并存是普遍现象。
就那个阶段的山东省而言,也就只有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座省辖市,其余皆为XX地区。

1983年,全国开始撤地区设地级市之后,原省辖市济南就成了地级市济南的城区所在地。那时的济南城区不仅是省会城市的城区,更是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并拥有了工商业基础,这两大优势极大促进了济南城区人口流入的同时,也拉动了城市的建设与扩张。使得济南城区在那个时期就成了省内乃至周边地区为数不多的“特大型城市”。
城市地位高、城市化起步早、城市人口多,这就意味着如今济南老城区内不仅大量存在上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老住宅楼、老商业楼,甚至不乏60、70年代的建筑。
在济南,着泉城路以北、明湖路以南、县东巷和珍珠泉以西、贡院墙根街和文庙以东的区域一直被认为是老济南的核心区域,但如果用近几十年发展的眼光来看,老城区的范围是远大于这些区域的。整个二环路以内的区域;二环东路与泺邑路之间的区域奥体西路以西、工业南路以北的区域;二环西路与腊山路之间的区域在建成时间和面貌上都属于老城区的行列。
再放眼如今的济南中心范围,老城的规模与比重确实太大,甚至仅老城区的面积就大于许多普通地级市的整个城区面积。

反观奥体西路以东、泺邑路以东的区域,济南西客站片区才是相对较新的区域,而这些区域的建成规模现阶段最多与建成区五五开。
虽说老城区在近20年也通过拆迁、改造升级实现了局部区域的变化,但要实现整体的质变太不现实,即使让直辖市、经济体量大于济南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也难以做到。
二、老旧小区太多,大规模拆迁或改造均不容易;城市路网成型早,没有拓宽空间
虽说天桥区境内至今仍有棚户区、城中村,但对老城而言真正有难度的是体量极其庞大的老旧小区。整个二环路以内的区域几乎有7-8成的空间都分布着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建成的居住区。
虽说现在看来已经老旧,但在济南大规模建造它们的那个年代,周边的不少城市要么还没有自己的城区,要么是以民房、自建房为主。
济南二环内的旧小区大规模拆迁?成本根本不允许,大规模改造升级?能尽到最大能力的通常只有外立面和公共区域的翻新。

在道路方面,由于规划、修建时间较早的原因,老城区内少有双向八车道的主干道,即使是经十路在老城区的路段也只能做到双向六车道、八车道。至于拓宽老城区各大道路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道路两边便是人行道和建筑物,为了拓宽马路而拆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两侧建筑的代价反而更大。
三、个别区域的归属关系复杂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铁路枢纽、军事重地,城区内涉及到铁路系统、军管区的地方并不罕见。
而这些地方的各种事务都不在济南当地的管理序列。以铁路单位的家属院为例,由于归属关系不在地方,所以即便济南某一片区的老城改造与提升工程做到了家属院的一墙之隔,也只能将之“跳过”或到此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