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弗朗克有哪些类型的作品创作特点?瓦格纳对他有何影响?

向清晨阳光 2024-04-07 22:31:28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三节 中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五、塞扎尔·弗朗克

(二)艺术成就

2.作品类型

(1)清唱剧:《鲁斯》(1846年),《巴别塔》(1865年),《赎罪》(1872年),《八福》(1880年), 《吕贝卡》(1881年)。(2)教堂音乐:三部弥撒曲,经文歌,奉献经,诗篇歌一百五十首。(3)歌剧:《于尔达》(蒙特卡洛,1894年),《吉赛尔》(蒙特卡洛,1896年)。(4)管弦乐曲:《d小调交响曲》,钢琴与乐队《交响变奏曲》,交响诗《风神》、《可憎的猎人》、《恶魔》(钢琴与乐队),《赛奇》(合唱与乐队)。(5)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四首,小提琴奏鸣曲。(6)钢琴曲:《前奏曲、众赞歌与赋格曲》(1884)、《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1886年)。(7)管风琴曲:众赞歌三首及零星小曲。

《前奏、赋格与变奏》Prélude, Fugue et Variation Op.18,是一首灵感、技巧、内容等都非常出色的杰作。前奏曲用b小调,如歌的小行板,9/8拍。这是一首美丽的无词歌,舒畅悠闲的旋律、优美的和声,虽然显得平静,但却有富于变化的律动,形式上采用三部曲式。A乐段的调性较保守,始终是b小调。B乐段较浮动,从b小调开始,但不久便经过D大调转向#f小调。赋格附有9小节的序奏,以壮丽的音响暗示赋格的主题。

赋格曲采用从容的快板,3/4拍,主题很长,可以将它解释为由前奏曲主题开始所延伸而来,这一首优美无比的四声部赋格曲,几乎保持在b小调上,只是偶尔转为#f小调,没有一般赋格中不可缺少的关系大调、下属调、上六度等主题呈示。变奏曲是前奏曲的再现,也是前奏曲的对位法的变奏。变奏技巧虽然单纯,但却非常优美。其中B段的主题与在前奏曲时不同,这里是始终严守主调并不转调。全曲以B大调作为最后的结束。

3.创作特点(1)对瓦格纳的音乐非常偏爱,而创作语言大多来源于李斯特。(2)对作曲技法中的对位加工非常偏爱。(3)作品中最明显的是复调结构。但在行家们看来,这是一种虚假的复调,它们基本上是单音性质的,各种声部在完成其使命前就消失了。通过用半音变化造成的过渡转调,产生了线条进行的印象。(4)忠实敬仰于纯音乐,其作品中精湛的乐句、美妙的瞬间、由衷的感叹……时常给听者带来发自内心的惊喜与感叹。

总之,作品曲式结构丰富,旋律甜美阴柔;音调色彩多端,半音穿梭密集;情绪亢奋缠绵,内心喜悦冷静,带很强的内省挚诚与神秘气氛。

弗朗克终年忙于教学和管风琴演奏,很少时间作曲,所以作品数量不多,但体裁则遍及歌剧、清唱剧、宗教音乐(弥撒曲、经文歌、奉献歌、诗篇歌)、交响曲、交响诗、室内乐、管风琴、钢琴和小提琴作品。

1874年11月,弗朗克听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后,在瓦格纳半音化和声的启发下,根据《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写清唱剧《八福》,根据法国诗人勒康特·德·利尔(1818—1894)的诗,写了交响诗《风神》。但是,瓦格纳的影响,只是促成弗朗克的半音和声的一种因素,他在管风琴上微妙地变化和声色彩的即兴演奏,也许是更重要的因素。弗朗克喜欢在大型作品中运用“循环形式”,即用共同的主题把几个乐章连结起来,如《d小调交响曲》(他的唯一的交响曲,成于1889年)第一乐章的“疑问动机”(例87甲)在第二乐章中变形为一个气息宽广的抒情主题(例87乙),第三乐章又变形为清澈明朗的大调主题(例87丙),表现乐观的情绪。

例87

疑问动机源出贝多芬,为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典型音调(例76)。第二乐章的抒情主题首先由英国管吹出;当时只有极个别的作曲家(如柏辽兹)在乐队中用过英国管,弗朗克把它用进《d小调交响曲》,还算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因而遭到了学院派的猛烈攻击。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