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四节 后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三、理夏德·施特劳斯

(二)艺术成就
2..主要作品
(1)交响诗
①意大利之旅(1886)Op.16
②唐璜(1889)Op.20
③马克白(1888—1890)Op.23
④死与净化(1891)Op.24
⑤蒂尔恶作剧(1895)Op.28
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Op.30
⑦唐吉轲德(1898)Op.35

⑧英雄的生涯(1899)Op.40
⑨家庭交响曲(1904)Op.53
⑩阿尔卑斯交响曲(1915)Op.64
(2)其他管弦乐作品
①d小调滑稽曲,钢琴和乐队(1890)
②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82)
③两首钢琴协奏曲
④两首法国号协奏曲

⑤献给日本皇纪二千六百年之祭典祝贺曲(1940)
⑥D大调为双簧管与小管弦乐团的协奏曲(1945)
⑦单簧管与低音管的双协奏曲
⑧《玫瑰骑士》的电影配乐(1925)
⑨以23件弦乐器演奏之《变形》(1944—1945)
⑩节日音乐,军乐曲,组曲
(3)其他器乐作品
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18

(4)歌剧
①贡特拉姆(1894)
②火荒(1901)
③莎乐美(1905)
④厄勒克特拉(1909)
⑤玫瑰骑士(1911)
⑥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1912—1916)
⑦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
⑧间奏曲(1924)

⑨埃及的海伦(1933)
⑩阿拉贝拉(1933)
11沉默的女人(1935)
12和平之日(1938)
13达佛涅(1938)
14达奈的爱情(1940)
15随想曲(1942)

(5)歌曲
最后四首歌(1948)
①春天
②九月
③入睡
④薄暮时分

3.名作简析
(1)歌剧《莎乐美》中的“终场独白”
在作曲家的15部歌剧当中,是《莎乐美》(1905)奠定了施特劳斯歌剧作曲家的地位,因此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独幕歌剧的故事背景是:莎乐美是古代巴比伦王国的一位16岁的公主,父亲被叔叔希律与母亲希罗底所谋害,成为莎乐美继父的希律窃据了王位,并且垂涎莎乐美的美貌。整部歌剧是以希律王的宫廷庭院为场景的,被希律囚禁的圣人约翰在关押他的古井中不停地发出预言,从希律王的酒宴上逃离出来的莎乐美对约翰一见钟情,并对约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意,但约翰却轻蔑莎乐美,并恶毒地诅咒她。
希律王、希罗底和各国使者来到庭院当中继续饮宴,当莎乐美听到希律许诺“只要跳个舞,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时,为希律跳起了充满诱惑风情的“七层纱舞”。作为报酬,她要求得到约翰的头颅。手捧约翰头颅的莎乐美倾诉了自己对他的复杂情感。最后,希律王命令士兵们将莎乐美杀死在盾牌之下。
莎乐美的“终场独自”就是这个角色在剧中手捧头颅、倾诉情感的部分,在整部歌剧当中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声乐段落,这个段落既是作品的高潮,又是作品的结尾,并通过莎乐美之口,表达出这部作品的主题内容——“爱比死更神秘”。整个段落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充满了厚重的悲剧气氛。为适应莎乐美“自言自语”的状态所采用的宣叙手法,以及为表现深邃而怪诞的情绪所设计的不协和音响,使这段音乐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它以巨大的感染力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交响诗《梯尔·乌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
“交响诗”是理夏德·施特劳斯作品当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在这个领域的创作上,施特劳斯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李斯特所创建的交响诗形式的优秀继承者。但是,施特劳斯个人采用了“交响诗”这样的称谓,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称谓表现出对“声音、音响”的格外注重。理夏德·施特劳斯是一位公认的乐队创作的大师,他在和声、调性的设计,声部、动机的编织以及乐器音色的发挥上均有独到之处,这使他的许多音诗作品都成为长期以来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理夏德·施特劳斯的许多音诗作品,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戏剧性和描述性,《梯尔·乌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它属于作曲家比较晚些时候写的音诗,在此之前,施特劳斯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的尝试。实际上,作曲家最初曾经设计将这个题材写成一部歌剧,但是由于自己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遭到失败,因此改变主意,把它用作交响诗的题材。

在施特劳斯的音诗当中,有几部作品都是以一个人物为主线而贯穿全曲的,但是从追求完美女性的浪荡子唐璜到充满幻想的“骑士”唐吉诃德,从思想深邃的哲人查拉图斯特拉到奋力战斗、最后引退的英雄,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和经历都绝不相同。
梯尔是欧洲传说当中一位带有叛逆性格、喜爱恶作剧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作曲家从本性上就对这个角色的个性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用非常生动的音乐语言和光彩夺目的配器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梯尔这个人物短暂的生涯:在中世纪黑暗、庸俗、虚伪的社会环境里,梯尔化装成牧师嘲弄宗教,与女人调情,骑着马在人群熙攘的市场闹事,道貌岸然地与僧人进行学术论战,在数次逃脱追捕之后,最终仍然以蔑视、嘲讽的态度,面对判处他死刑的宗教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