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异常珍贵的国宝级文物,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墨书遗迹,在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的展厅中,这件看似朴素的牛胛骨静静陈列,其表面的墨迹却承载着三千多年前商王康丁时期的信仰密码与艺术之光。这件以毛笔蘸墨书写的祭祀卜辞,不仅是商代罕见的“墨书甲骨”的实物,更以其独特的书写形态和内容,为今人揭开了殷商占卜文化的冰山一角。

图一
此牛胛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属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2世纪)康丁时期的遗存。与常见的刻辞甲骨不同,这件胛骨上的文字以毛笔蘸墨直接书写,上面文字的笔画流畅自然,墨色深浅不一,显露出书写时的提按节奏。因墨书易褪,此类文物存世极少,这件墨书甲骨被考古界称为“甲骨文中的活化石”,它为研究商代书写工具与书法起源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图二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件牛胛骨的右上方有用墨笔书写的六个文字,其中一个还无法解读,剩余的六个字为:“夕伐妣庚、仲”,正是这几个字的存在,让这件甲骨文成为了一件无价之宝,通过对文字的解读,专家认为这是一段涉及时间和祭祀对象与仪式的卜辞记录。其中的“夕”字是指占卜或祭祀的时间段,应该是在黄昏时分进行的仪式。

图三
“伐”是指“砍杀”或“斩杀”,常见于用牲祭祀的场景,如斩杀人牲以献祭祖先,是商代常见的祭祀方式。“妣”指已故的母亲或者女性的祖先,“庚”为天干之一,商代常以天干作为祖先的庙号,如商王“盘庚”和“祖庚”等。“妣庚”即是庙号为“庚”的某位先王配偶或女性先祖。仲是指排行第二的祖先,也可能是祭祀对象中的次要角色,与“妣庚”并列。

图四
“夕伐妣庚、仲”属于典型的祭祀卜辞,句式结构为“时间+祭祀方式+祭祀对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黄昏时分,通过斩杀牺牲的方式,祭祀了妣庚与仲”。

图五
商代的祭祀体系比较复杂,祖先崇拜与自然神祇祭祀并存。对“妣庚”的祭祀可能涉及到祈求农业丰收和战争胜利或消弭灾祸。而妣庚的身份可能是某位商王,如祖庚或者盘庚的配偶,因其特殊地位被后世的子孙频繁祭祀。

图六
当我们凝视着这片牛胛骨上的墨痕时,看到的不仅是商王与祖先沟通的神圣仪式,更是一个文明在巫史帷幕下悄然觉醒的艺术灵光。那些曾被误认为冰冷刻板的甲骨文字,因毛笔的流动而显露出人性的温度、康丁书写运笔时的呼吸,和占卜时的沉吟,皆凝固于墨色之中,这些使它成为了中华文明基因里最早的书道印记。更使它成为了中华悠久历史的实物佐证。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