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这件牛胛骨刻辞是一件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根据上面的刻辞内容,它被专家们断代为商王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约公元前1300年-1276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正值殷商王朝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此时商都尚未迁至安阳殷墟,商王朝仍处于"九世之乱"后的动荡余波中。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显示其年代区间与盘庚在位的时期高度吻合,其字形也呈现出典型的早期甲骨文的特征:其象形意味浓厚,布局错落有致,笔画刚劲如刀,与商朝后期商王武丁时期规整的"王室书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专家认为它是商代中期文字演变的活化石,所以显得异常珍贵。

图一
其长33.9厘米,宽14.4厘米。1979年由邓雅女士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骨正面现存62字,含卜辞12条。文字内容主要是卜问对先祖举行祭祷的方式,选择的是从时王的五世祖“祖乙”向上祭祀还是从时王的祖父“小乙”向下祭祀;是在甲日、乙日还是丁日举行酒祭等。

图二
商代文字,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但绝大部分文字都因为写在容易腐朽的竹简上而消失了。幸运的是,由于商代的王室和贵族迷信鬼神,常用动物的骨骼来占卜,通过观察骨骼上的兆纹来判断吉凶,并把占卜的经过用文字刻在上面,正因为这些,我们才能有幸见到三千多年前的汉字实物——甲骨文。

图三
不过,为了方便在兽骨和龟甲上进行刻划,相较于商代文字的正体(如青铜器上的铭文),甲骨文其实是经过了剧烈简化的特殊字体,它们并不是日常的书写形态。甲骨不易腐朽的特质,因此使它成为了存世商代文字资料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我国独特的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在2017年,甲骨文还被选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图四
这片沉默了三千年的牛胛骨,既是商人"敬天法祖"的精神投射,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佳证明。当我们在博物馆玻璃柜前与它对视时,仿佛能听见甲骨开裂的噼啪声混合着远古的雨声,正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对五谷丰登和美好生活的永恒祈愿。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