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黑陶刻纹盖罐:六千年前的江南生活密码

义哥记录文物 2025-03-02 08:33:03

谁说上海的历史很短?上海博物馆珍藏的黑陶刻纹盖罐是一件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是上海历史源远流长的见证,其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59号墓,属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文明阶段,其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它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标志,也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文明源头。此罐的发现,为研究长江流域史前文明提供了关键的物证。

图一

该罐通高26.2厘米,口径15.2厘米,材质为泥质灰陶,器表施以黑陶衣,呈现出独特的“灰胎黑衣”的特征。器型为直口直颈和鼓腹圈足的特点,肩部还附有一周直棱,口沿处还对称排列着12个小孔(每三孔为一组),用于穿绳固定器盖时使用。盖呈覆盘形,还带有杯状的捉手,整体设计显得既精巧又实用。

图二

腹部刻划有密集的“竹编纹”,由双线或三线穿插形成几何图案,模仿竹编器皿的纹理,这些纹饰反映了崧泽先民对自然材料的模仿与艺术升华。腹中部饰一周锯齿形的附加堆纹,既加固了器身,又形成了视觉分隔,体现出了功能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图三

器表经还原焰烧制,黑烟渗入陶胎形成不渗水的致密表层,是崧泽文化制陶技术的典型代表,为良渚黑陶的前身。其作为盛贮器,主要用于储存粮食、液体或祭祀用品。崧泽文化的陶器常随葬于墓葬中,这件黑陶刻纹盖罐出土于59号墓,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为氏族首领或祭司。其精致的纹饰与工艺,暗示了器物在祭祀或仪式中的特殊地位,是权力与信仰的物化象征。

图四

该罐采用了轮制技术与还原焰烧制,器壁匀薄规整,标志着崧泽文化制陶技术从手制向轮制的跨越,为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的里程碑。崧泽遗址曾出土了稻谷和水井以及多种陶器,这些表明当时已进入了犁耕农业阶段,社会分工细化。此罐的复杂工艺需专业的陶工才能完成,这也暗示着当时手工业已经专门化。

图五

竹编纹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编织纹一脉相承,揭示了长江流域从实用编织到艺术表达的连续性。黑陶技术更直接影响了良渚文化的“黑衣陶”传统。此陶罐于1974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的59号墓,该遗址发现于1958年,经多次发掘揭示出马家浜和崧泽以及良渚的三叠文化层,其被誉为“上海的文明之根”。

图六

此罐的完整保存,为研究崧泽文化葬俗(如墓葬朝向和随葬品组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是近代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的典型案例。想象六千年前的江南沼泽:当时崧泽的先民在泥坯上刻划竹编纹,陶窑中黑烟升腾,匠人以轮制技术赋予陶器规整的形态,最终将它送入氏族首领的墓葬,陪伴逝者通往彼岸。

图七

这件黑陶刻纹盖罐不仅是盛贮食物的容器,更是崧泽先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它见证了长江流域从渔猎采集到农耕定居的文明跃迁,也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密码。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着它时,触摸的是上海最早的“城市记忆”,感受的是六千年未曾断绝的文化血脉。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图八

0 阅读:2

义哥记录文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