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青铜蟠龙鼓座:龙吟千年的礼乐回响

义哥记录文物 2025-03-03 09:10:54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青铜蟠龙鼓座是一件极其稀少和珍贵的历史文物,相同造型的鼓座目前仅此一件,所以显得异常珍贵,其铸造于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公元前476年),当时正值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时期。青铜礼乐器在此时既延续了西周的传统,又融入了地域文化的创新,成为权力与艺术的交织载体。鼓座作为建鼓的核心组件,既是乐器附件,也是等级制度的象征,常见于高等级贵族墓葬或祭祀遗址。

图一

这件青铜蟠龙鼓座主体为半球形,中央设有直径约15-20厘米中空的圆筒,用于插入木质的鼓柱来固定建鼓。鼓座通体以三条高浮雕的蟠龙为核心,龙身相互缠绕,龙首昂起,口衔圆筒的口沿,形成动态的环绕结构。龙体肌肉虬结,鳞片以阴线细刻,龙角和鬃毛等细节通过圆雕技法凸显,展现出春秋晚期青铜器“繁而不乱”的审美特征。

图二

蟠龙纹是春秋时期楚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着沟通天地的神力。此鼓座的蟠龙双目圆凸,獠牙外露,兼具威严与灵动的特征,这些可能与楚地“尊龙崇凤”的信仰相关。

图三

其采用了分范铸造法,龙首与龙身分铸后再焊接,中空圆筒与鼓座主体通过铜焊进行固定。龙眼的圆形凹槽和龙角的空槽推测曾镶嵌绿松石或玉石,现已佚失。此类复合工艺体现了春秋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平。

图四

建鼓在古代战争中用于指挥军队,《左传》中曾记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座通过厚重的造型来稳定鼓身,鼓声洪亮可传数里,是战场上的“号令中枢”。此外,其还有礼乐功能,在宴飨或祭祀中,建鼓与编钟和编磬合奏,构成“钟鼓之乐”。鼓座上蟠龙的缠绕形态暗合“天地交泰”的宇宙观,赋予了仪式的神圣性。据《周礼》记载,建鼓的使用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仅诸侯及以上贵族可配享。

图五

鼓座融合分铸与焊接以及镶嵌等工艺,尤其是龙体高浮雕与圆雕的结合,为研究春秋晚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实物依据。蟠龙纹的灵动风格与中原传统的饕餮纹迥异,可能受到楚文化或吴越文化的影响。此类纹饰的流行,反映了春秋时期地域文化的崛起与交融。

图六

这件鼓座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葬(推测为楚系的诸侯国),其宏大的形制与繁复的装饰,彰显了贵族阶层对礼乐器的垄断,同时也暗示了西周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的松动。此鼓座可能为清末民初盗掘流散的文物,后经收藏家捐赠或国家征集入藏,成为上博青铜馆“礼乐春秋”展区的核心展品。

图七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青铜蟠龙鼓座,既是春秋工匠技艺的巅峰之作,也是礼乐文明转型的无声见证。当我们在展厅与它对视时,仿佛能听见战场上的鼓角争鸣与宴席间的钟磬和鸣。它不仅是冰冷的青铜器,更是一个时代对权力和信仰与美的永恒追求。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0 阅读:1

义哥记录文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