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翼(625年-687年),字仲远,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他出身太原王氏,文能治郡、武可安邦,却因卷入武则天与李唐宗室的权力斗争,最终在流放途中悲愤而亡。
其一生堪称“功高难赏,忠直见弃”的盛唐版悲剧,折射出武将命运与政治漩涡的残酷纠葛。
一、名门之后与家族厄运
1. 显赫家世与童年创伤
王方翼祖父王裕为北周骠骑大将军,祖母为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然而显赫出身反成枷锁:

①母亲遭逐:其父王仁表早逝,母亲李氏被同安公主苛待,被迫携幼子迁居凤泉墅,母子“垦田植树,自给自足”(《新唐书》),少年困苦铸就坚韧性格。
②家族牵连:表妹王氏为唐高宗原配王皇后,655年王皇后被废,王氏家族遭清洗,王方翼虽未直接受罚,但终生背负“废后亲族”的政治标签。
2. 文武双全的仕途起点
王方翼早年以门荫入仕,任安定令时平定豪强叛乱,升任肃州刺史。任内修筑城墙、兴修水利,使边城“民吏刻石颂德”(《旧唐书》),展现治理才能。
二、西域建功:热海血战与碎叶筑城
1. 随裴行俭西征突厥
679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叛乱,王方翼作为副将随裴行俭奇袭平叛。他率精兵绕道险路,生擒都支,因功授安西都护,成为唐朝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2. 热海之战:孤军死守
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率十姓部落反叛,围困弓月城(今新疆霍城)。王方翼率军驰援,与敌会战于伊丽河(今伊犁河)。
①七战七捷:唐军以少胜多,追击至碎叶川。突厥联合咽面部落反扑,唐军被围于热海(今吉尔吉斯伊塞克湖)。
②以寡敌众:王方翼身中流矢,挥刀断箭,率军血战突围。《资治通鉴》载:“流矢贯臂,引佩刀断之,左右莫知。”此战斩杀突厥首领三百余人,西域震服。
3. 重建碎叶城
王方翼主持扩建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仿长安形制筑四面十二门,曲折隐伏易守难攻。此城成为唐朝控制中亚的战略支点,诗人李白即出生于此。

三、*政治绞杀:从功臣到流囚
1. 武则天清算李唐旧臣
武则天称帝前后,大肆清洗李唐支持者。王方翼因三重“原罪”遭忌:
①王皇后表兄:与废后王氏的血缘关系成为致命污点;
②裴行俭旧部:裴行俭生前反对武则天摄政,其派系遭整肃;
③军功过盛:西域威望过高,恐成割据势力。
2. 程务挺案牵连
685年,名将程务挺(王方翼挚友)因密谋迎立庐陵王李显被诛。武则天以“同党”罪名将王方翼逮捕,虽无实据仍削职流放崖州(今海南三亚)。

3. 瘴疠路上的悲歌
年过六旬的王方翼携家眷跋涉三千里,至海南后水土不服,身染瘴毒。687年,朝廷召其返京“候审”,行至广州时病逝,终年63岁。《新唐书》叹:“方翼善政多战功,然以亲累,卒流死。”
四、历史评价:被遗忘的西域柱石
1. 军事遗产
①西域屏障:王方翼镇守安西十余年,突厥不敢犯边,丝路畅通无阻;
②筑城典范:碎叶城遗址至今可见唐风遗韵,见证中原对中亚的文化辐射。
2. 悲剧性反思
①功高震主的宿命:唐代边将“出将入相”传统在武周时期断裂,王方翼的陨落预示开元后期节度使尾大不掉之祸;

②政治清洗的牺牲品:武则天为巩固权力,不惜自毁长城,导致突厥复叛、安西动荡。
3. 文人笔下的悲情符号
唐代诗人骆宾王在《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中暗讽:“杀姊屠兄,弑君鸩母……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虽未直指王方翼,但其遭遇恰成武周酷吏政治的注脚。
结语:王方翼的悲剧,是个人才华与时代洪流碰撞的必然。他像一柄锋利的唐刀,在西域风雪中劈开盛世荣光,却在洛阳宫阙的阴谋里锈蚀成泥。

千年后,碎叶城的残垣与热海湖畔的箭簇,仍在诉说着这位悲情名将的未竟之志——若逢明主,本可封狼居胥;奈何乱局,终成政治祭品。
他的命运,恰如边塞诗中的那轮孤月,照亮过盛唐的疆场,却湮灭于长夜的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