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是唐代初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在政治、文学和书法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臣和文化顾问。
一、生平经历
1. 家世背景
虞世南出身江南士族,其兄虞世基是隋炀帝时期的权臣,以文才著称。虞世南自幼受家学熏陶,博学善文,性格沉静内敛,与其兄的张扬形成对比。

2. 隋朝仕途
隋炀帝时,虞世南曾任秘书郎,负责整理典籍。隋末天下大乱,其兄虞世基因依附宇文化及被杀,虞世南因谦逊低调得以保全性命,后被窦建德短暂任用。
3. 归附唐朝
唐朝建立后,虞世南被李世民招揽,成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他凭借渊博学识和正直品格,逐渐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臣。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监等职,封爵永兴县公。
二、凌烟阁功臣的定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开国武将和谋臣为主(如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等),而虞世南的入选更多因其文化贡献与道德典范作用:
①文治之功:辅佐唐太宗制定礼乐制度,编修《群书治要》《北堂书钞》等典籍,推动贞观文化繁荣。

②直言敢谏:常以儒家思想规劝太宗,如谏阻厚葬、劝诫节制游猎,被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兼具”。
③象征意义:代表唐太宗对文治的重视,平衡凌烟阁中“武功”与“文德”的阵容。
三、书法与文学成就
1. 书法
①师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得“二王”真传,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②书法风格圆融含蓄,外柔内刚,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被誉为“唐楷第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唐太宗极重其书艺,曾言“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
2. 文学
①诗文以典雅清丽著称,擅长骈文,代表作有《赋得临池竹应制》《蝉》等。

②编撰类书《北堂书钞》,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保存了大量隋唐以前的文献。四、历史评价与轶事
①君臣佳话:唐太宗曾感慨:“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忘之。”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悲痛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②文化符号:宋代《宣和书谱》称其“立意沉粹,若登太华,百盘九折,委曲而入杳冥”,后世文人常以他为儒臣典范。
③低调风骨:虽为文臣,但气节刚直。玄武门之变后,他拒绝为李世民撰写歌功颂德的文章,显示独立人格。

五、总结
虞世南在凌烟阁功臣中独树一帜,他以文才与德行成为贞观之治的文化象征。其书法成就奠定了唐代楷书的法度,文学贡献助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而“五绝”之誉更体现了一位传统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他的存在,印证了唐太宗“以文德治国”的理念,也为凌烟阁增添了一抹儒雅厚重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