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瑾(594-632),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八位。他虽出身寒微,却以谋略见长,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核心智囊,也是贞观初期军政体系的重要构建者。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唐初不拘门第用人的政治智慧:
一、布衣奇谋:从王世充弃臣到秦王心腹
①早年辗转:隋末任洧州长史,曾效力王世充,因洞察其"多诈少仁"的本质,于武德元年(618)率部归唐,任邹州别驾。
②房玄龄举荐:武德四年(621)经房玄龄推荐入秦王府,以"善断阴阳,精研兵法"被李世民拜为文学馆学士,参与编纂《括地志》。

③占卜定策: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占卜吉凶犹豫不决,张公瑾掷龟甲于地曰:"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新唐书》),成为推动事变的关键精神助力。
二、玄武门首功:智勇兼备的行动指挥
①情报中枢:负责监控东宫动向,提前获知李建成"昆明池设伏"阴谋,促使李世民先发制人。
②城门控制:事变当日率死士封锁玄武门周边通道,阻截太子府援军薛万彻部,确保李世民顺利击杀李建成、李元吉。
③善后布局:建议李世民即刻面见李渊掌控禁宫,又献策"赦免东宫旧属",避免政局动荡,展现政治智慧。

三、贞观军政栋梁
①突厥战略:贞观三年(629)上《平突厥六策》,提出"分化部落、断其粮道、联兵合围"战略,为李靖灭东突厥奠定理论基础。李世民赞其"剖断如流,皆出人意表"(《贞观政要》)。
②地方治理:任代州都督期间,首创"军屯商驿一体化"模式,在边境推行"以战养战"政策,使代北成为唐军北进基地。

③礼制革新:主持修订《贞观礼》,确立"礼法并举"的治国原则,将突厥降众安置仪式制度化,开唐代"羁縻政策"先河。
四、天妒英才与身后殊荣
①英年早逝:贞观六年(632)病逝,年仅39岁。李世民亲临哭祭,罢朝三日,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甲胄有劳曰襄)。
②墓葬规制:其墓采用罕见的三重墓室结构(现存洛阳龙门东山),墓志铭由虞世南撰文,记载"玄武定鼎之功,突厥烟灭之略"。
③家族荣宠:长子张大象尚李世民侄女,次子张大素参与编纂《晋书》,三子张大安官至宰相,实现寒门到士族的跃升。
五、历史评价的特殊性
①新旧唐书对比:《旧唐书》称其"机鉴深远,临事果断",《新唐书》则强调"以智谋补出身之不足"。

②凌烟阁定位:在二十四功臣中位列李勣之后、侯君集之前,体现李世民对"谋主"型人才的特别器重。
③战略遗产:其《平突厥六策》被收录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成为古代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的经典战略范本。
总结:张公瑾的崛起打破了隋唐之际门阀政治的桎梏,他的军事谋略与政治智慧,既成就了个人"三年布衣,十年卿相"的传奇,更推动唐王朝完成从割据政权到世界帝国的蜕变。
其早逝被李世民视为"如失一臂",若得享天年,或将在贞观中后期的西域经略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