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是唐朝初期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军事行动,也是唐太宗晚年力图巩固边疆、拓展帝国影响力的关键战役。以下从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起因
1. 高句丽的崛起与威胁
高句丽是朝鲜半岛北部至辽东一带的强大政权,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与中原王朝对抗。

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612-614年),但均以失败告终,加速了隋朝灭亡。唐初,高句丽仍控制辽东,修建“千里长城”防御唐朝,并与突厥、靺鞨等部族联合,成为唐朝东北边疆的隐患。
2. 直接导火索:泉盖苏文政变
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也有叫他渊盖苏文的)发动政变,弑杀荣留王,立宝藏王为傀儡,独揽大权。他拒绝唐朝的调解,联合百济进攻亲唐的新罗,并扣押唐朝使者。此举彻底激怒了唐太宗,成为东征的直接借口。
二、战争经过(645-649年)
1. 贞观十九年(645年)亲征
唐太宗率军约1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
陆路:由李世勣(徐世勣)、李道宗率领,自幽州(今北京)出辽东,攻占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辽东城(今辽阳)。

水路:由张亮率舟师自莱州(今山东)渡海,攻占卑沙城(今大连金州)。
唐军初期势如破竹,但推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时遭遇顽强抵抗。
2. 安市城之围
高句丽守将杨万春(史载或有争议)率军民死守,唐军久攻不下。唐太宗试图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但被李道宗劝阻。双方僵持60余日,唐军筑土山攻城仍被击退。冬季来临后,粮草不济、天寒地冻,唐太宗被迫于十月下令撤军。

3. 后续袭扰(646-649年)
撤军后,唐太宗改为“疲敌战术”,命偏师多次袭扰高句丽边境,消耗其国力。
三、结果与影响
1. 未竟之功
李世民东征未能灭亡高句丽,但其军事压力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唐军攻占辽东十余城,掳获人口7万余,并在辽东设州县,为后续战争奠定基础。

2. 战略遗产
高宗时期的终结: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联合新罗实施“南北夹击”策略,于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最终由唐将李世勣攻陷平壤。
东北亚格局: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但新罗逐渐崛起,统一半岛大部,形成唐罗对峙局面。
3. 评价与争议
军事局限:安市城久攻不下暴露了唐军远程作战的补给难题,高句丽的山城防御体系亦难以速克。
太宗心态:晚年的李世民急于超越隋炀帝,追求“帝王功业”,部分史家认为东征掺杂了个人政治威望的考量。

四、历史启示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体现了唐朝经略东北亚的雄心,虽未竟全功,却为后世统一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铺平道路。
此役亦反映出古代东亚“华夷秩序”下,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复杂博弈。唐太宗的决策既受地缘安全驱动,亦不乏帝王个人意志的影响,成为研究唐代军事与外交的经典案例。
虽然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但是他得儿子最终实现了灭高丽的宏伟蓝图,我们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