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开始,我重复一下关于生态农场有两个视角:一是生态农场是建立在优质农场上基础上的,这是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的。二是生态农场是能够生产出生态农产品,这是从生产过程来说的。而在我的生态农场系列文章中,我所指的生态农场是基于升级的角度,即优质农场的基础上,又能够生产出生态产品,并具有技术与经济双重可行性的农场。这样的定义我认为是重要的,我希望朋友们能够理解这一前提的意义。

正是由于原有优质农场的基础,也就有了原有栽培管理的整个体系,升级的过程是对于原有的种植管理与干预进行生态化的改造,而本文则重点讨论关于病虫害方面的内容。考虑到生态溢价的能力以及经济可行,加之我的专业,这里以果园为例子来讨论。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谈及,生态农产品可以用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来向消费者进行说明,那就是农产品未检测出农残。由这个指标引申开来,我觉得也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说明:即生产的农产品部位(果实)在生长的这段时间内不接触任何的投入品及物质(农药或叶面肥)。上述二种方式,都是为了证明农产品的生产性,即农产品(果实)的生长过程是生态的。而这二种方式的好处是,有着非黑即白的效果,即检测不出,自然没有,什么都没有碰过,同样是生态的。当然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检测不出并不能说明真的生态,但农产品(果实)生长过程本身没有被碰过,自然要比检测能说明问题的多。

因此从上面的目标出发,就需要对原有的病虫防治进行一些干预的调整。而最为主要的是,对于果园是否能够进行生态转型的评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果实在纸袋的保护下还无法获得一个品质优异的产品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这样的农产品(果实)并不适合于进行生态化转型,但可以考虑向绿色农产品方向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农场(果园)病虫害的生态化干预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较为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环境。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起着基础性作用。可能很多朋友虽然熟知生物多样性是什么样的东西,但多数也只是停留在字面的认识,往往是缺乏直观的感受的与实践中的经验。比如一株杨梅树长在山边,不去管它,多年来都长得很好,这其实就是一个因为其周边稳定的多生物环境中,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平衡所带来的结果。对于一定规模的果园,果园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不能与一棵树相比的,我认为通过一些干预来适当增加生物多样性程度,从而建立起一个相对来说稳定的生境,这有利于使果园病虫害的发生处于相对稳定并有预期的程度。

从技术上来说,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适当降低主栽品种的密度。这样使部分的阳光能够进入果园的地面,使得果树下层的植被获得生长空间,从而提升生物的生长量与多样性。从另一个意义来说,空间代表着能量,而能量也意味着其它生物,这对于多样性的增加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增加非生长区域的多样性种植,包括防风林带的建议。三是实行生草栽培与季节性杂草管控,因空间的增加从而使得生草栽培具有可行性,当然这些自然或人工所种的草是需要管理的,通过割草或在特定季节除草来实现。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一是依赖于原有果园的立地条件,即附近的生态环境资源;二是要从果园本身的树下植被的增长获得补充。

2、以修剪为主的农艺措施的辅助应用。对于农艺措施在病虫害干预中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并不很明显,但在早期以及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是需要的,可以把这样的措施等同于果树生长环境的改善,相当于降低枝条的密度改善光照与通风条件。当然在某些病虫早期可以通过修剪以延缓或降低危害。
3、是对影响果实品质的关键病虫进行物理的防治。我认为农产品能够生态化种植的关键之一是可以通过物理的或以物理加生物的方式,来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品质限制因子。如通过降低温度来抑制灰霉病菌的发生,通过黄板能够把白粉虱的基数控制住,通过黑光灯诱杀掉夜蛾,或通过果蝇诱剂减少果蝇基数等。上述措施的核心是不对果树进行喷药处理。

4、套袋技术的应用。有很多果树是能够把果实用袋子套起来,从而隔离了果实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这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生物农药来防治叶片或枝干的病虫时不会污染到果园。而果实通过套袋后其能够保持果实表现的零农残。我认为这也是在前面物理防治缺乏效果时可以考虑的一种方式。
在上述的干预中,重点是围绕着食用农产品及果实的生长过程与结果来说的。当然在没有果实生长的时期,有些农药的使用我个人认为也并非不能用,如石硫合剂的清园,叶部某些虫害的生物农药甚至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因为病虫害的生态化干预的本质,是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新的生境,是在满足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前提下,来兼顾环保理念与经济的要求。只是在技术的选择上,需要有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

对于消费者来说,病虫害干预是否应用了生态化的技术措施是非常直观的,同样农产品(果实)生产过程也是最为关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一个优质果园的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化转型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样也是一个理念问题,更是一个对于未来的选择问题。下篇来谈谈健康土壤的问题。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