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够成为生态农产品,这是从技术可能性上来说的,换一种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需要升级到生态农产品的层面,这更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的。因此在产业的升级上,就需要对其是否需要升级或者说能够实现升级的可能性进行适当地评估。换言之,也可以理解为成为生态农场需要有哪些条件,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生态学的博士说:生态农产品的特点是没有农残。对于这样的表述,我认同一部分。先说说不认同的部分,是因为没有农残并不一定代表农产品的的生态与健康,比如使用了叶面肥,喷到了果实上,包括类似于来自于自然界分解的微生物制剂或水解的肽类物质,当遇到如草莓、杨梅这类没有果皮的农产品时,自然也就不是生态的,甚至存在着果实被生物污染后更高的安全风险。因此,单从没有农残来看还是片面的,关键在于生长过程中的生态化,包含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说的,环保与健康。

而之所以也认同,在我看来,没有农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一种证明,至少能够证明我没有喷过能够被农残检测出来的农药。而这些农药在当下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部分。因此,当一个农产品没有检出农残时,是能够被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认可的。按当下流行的说法,这样的方式称之为简单粗暴,什么是生态?不打药嘛。
当然生态农产品原则上并不只是没有农残,或者说不使用农药,这仅仅是最为直观的内容之一。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说,生态农产品需要在生产的过程中体现环保与健康的理念,这使得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的成本会更高,难度也会更大,技术要求可能也更高,因此这就需要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卖得贵一些,来覆盖相应的成本,从而实现生态农产品在经济上的可行。

因此,要成为一个生态农场,就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础性条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生产生态农产品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比如品种上高抗一些病害,这样就可以避免使用农药,从而达到农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农残,具有天然的属性。当然很多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防治,可以使用一些生物或物理的方式来进行,这依然需要考虑替代技术的效果,以及相应的成本,我的观点是:种植上越是依赖农药与化肥的农业种类,其生态转型的难度也就越大。
二是经济上具有可行的。这里依然有二个层次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在种植中技术应用的成本是能够接受的,原则上是不能出现商业上亏本的事情。另一方面,即生态农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卖出较贵的价格,并且这样的价格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换言之,即具有极高的生态属性溢价,同时也可以认为,生态属性的加入会使其原来的品质属性的溢价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认为,这种双向溢价能力,是成为生态农产品最重要的潜力,自然就是生态农场重点关注的种植品种。

我在第一篇的序言中说过,农产品的升级方向是产量—品质—生态,这也可以简单地把不同阶段的农场表述为产量农场、优质农场与生态农场,因此生态农场的基础就是原来的优质农场,而大多数以产量为主要目标的农业产业,并会真正地转型到生态农场,最多也就是在某一方面会顺应发展的要求,使用一些生态化的技术,更加体现一些生态的理念,但这些农场更多关注的还是基于产量的品质。
基于上面这样的逻辑,生态农场是从优质农场发展起来的,这也意味着其所涉及的农业产业本身具有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基础。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当农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品质,又具有生产生态农产品的品种优势时,这样的产业就往往容易产生生态农场的经营模式,换言之,在生态转型或升级的初期,原则上更多的农场会选择在技术上相对容易,更具品质与生态双溢价能力的种植品种,比如茶叶,杨梅、蓝莓、食用菌等产业。原则上,能够实现有机种植的农产品,原则上也是可以进行生态种植的,这也是为什么多数的有机农场常冠以生态之名,在我看来,有机就是生态农产品的一种证明标签,因为生态依然是需要通过标签来提供信息,而当下有机认证依然是最值得信任的。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场的生态化种植并不是不打农药,农场的生产依然需要施肥、浇水、修剪、病虫控制等环节,不同的是投入品的选择不同,理念不同,技术不同,以及还需要完成生产过程信息以某种方式附加在农产品上。而这些不同,也正是生态农场的特征所在。下篇开始我将分享我对于生态农场几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选择与认识。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