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提笔之前,我还是花了一些时间,来想文章该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直到开始写时,依然没有找到恰当的,然后我就不纠结于题目,于是就有了这个开场白。按我的设想,在写完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农业》后,应该是生态农场这个新系列,理解农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准备,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文作为乎篇,可以看作是这个系列的前言,想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个系列文章。
这两年我自感写文章如同聊天,是与自己的一个对话,也是聊到哪算哪,随意而随缘。当然我还是想尽量能够用较为简洁的文字,把这个聊天的观点以及过程留下来,不仅是一种分享,同样也是自己能够随时可以看看,毕竟现在的我已经越来越健忘了。由于我所涉及多是农业方面的理念性东西,这对于非农业从业者来说,在缺乏农业现状与历史过程的认知的情况下,来理解我所讲的一些理念与观点确实是非常的难,因此我的文章的读者也就少了,换言之,那是相当的小众。

想较为系统地讨论下,生态农场以及未来发展路径这一话题,这样的想法是有些时日的。我在2024年末时,还简单的罗列了一些文章的标题。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原因是受一次座谈会的启发。在那一次交流中,我听到了生态价值转化这个词,当然也记住了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20周年。这让我想到,多年前,在考察安吉余村时,看了一个视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提了逆城市化,后面自然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此,我听到生态价值转化这个词就深有感触,它与我在这几年的一些想法有着非常好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让我对于当下我所在区域的农业产业的升级的路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想法。就如同品种-品质-品牌的发展过程有着某种必然性一样,我认为产量-品质-生态同样也具有产业升级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合理,并能够在我所看到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现实例子。

在这个升级过程中,我之所以选择生态这个词,而不是有机或是绿色,是感觉生态能够涵盖从技术到理念更多的内容。在欧洲,有机农业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而在我们国家提出的是绿色农业与绿色发展。我的理解是,这两者都有着共同的理念,即生态,而无论有机农业还是绿色发展,更多体现的是实现的工具性。当再回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以及提出时的背景,对于生态的理解就会更深一些。这是否可以看成,逆城市化的目标就是生态,如同工业文化的后面应该是生态文明一样。
在我看来,产量-品质-生态的东西中,农场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一直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农场是农产品生产的场所,其组织形式,生产方式、要素形态,体现了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当我们讨论生态农业,以及生态价值之所以能够实现时,通过农场的生态化过程,就能够很好的展示其特征,这也是文章取名生态农场的意思。

因此,我觉得依然有必要从升级的角度,来回顾一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我国农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至于年纪稍大的人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个快速而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对从没得吃到挑着吃,从没得吃发愁至不知道吃什么好发愁这样的过程有着各自深刻的感受。而作为73年出生的我,也可以算是亲历者,因为我对这一过程也很有感触。
产量是吃饱饭的基础,也是把饭碗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的基础。所以产量在过去与现在同样重要,只不过内涵与实现方式发生的根本的变化。在科技与规模的支撑下,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当2024年末我碰到一位来自内蒙古准葛尔旗的朋友,他说他种的一千亩玉米有2000斤亩产时,我还是有些吃惊的,这种吃惊在于能够大面积地做到单季吨粮,而且还是在内蒙在过去被认为是草原与荒漠的地方。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家改革开放与分田到户后,没用几年,我家已经有很多余粮了。这一过程,全中国都差不了太多。同样也没过太多的时间,我们的一些常见的农产品就出现了产量过剩,如在2000年左右,浙江不少地方的柑桔没人采了,只能卖2-3毛一斤。于是农业转型升级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了出来,而发展效益农业成为新世纪我所在地方,并在很长时间里的方向。
要效益好,最直观的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即优质优价,从产量向质量升级自然就成为共识。优价优价在前期体现在高价值的园艺产品中,如我们能够看到宫川的完熟采收与隔年结果技术,造就了临海蜜桔品牌。通过疏穗与产量控制,巨峰葡萄从90年代亩产5000斤减少到2000斤,结合大棚种植,造就了不少地方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控产成为实现品质特别是水果这类能够这种直观感受品质的农产品最简单的技术措施。

随后,优质优价也表现在大宗农作物上,以优质稻米为代表的品质溢价成为代表,当下最为著名的例子是五常大米。而早在九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一个乡镇的农办,农办里有一位老同志就开始引种泰国香米,原因自然是希望米好吃的,毕竟当时在数量上已经是够吃的了。我在2018年的悠果年会报告中的PPT上,打上了“没有品质就没有未来”这几个字,这也是那一年年会的主题。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所谓转型,品质取代产量,已经成为提升效益与溢价的主要因素。在近些年,无论是园艺产品,还是大宗的食用玉米、番薯包括土豆,哪怕是餐饮,甚至包括食材,品质成为决定价格的核心因素,新一代吃货们的嘴巴,已经能够说明问题,品质已经成为当下农业最为核心的标志。
在以品质为核心的农业发展取得成效时,我依然在很多场合,感受到对于当下农产品一些不满意。这种不满意除了一部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还跟不上消费者的要求外,更多的来自于对农产品安全的不信任。虽然从我的观点来看,现在是农产品最为安全的阶段(从生产的角度来理解农业(四):农产品安全)但感觉不安全,自然是一个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未来农业产业升级的方向。

关于农业产业升级的方向我写过一篇较为详细的文章:从生产的角度理解农业(五):升级。而生产的升级的原因,自然来源于消费者的升级,而这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从人的需求角度来理解农业(六):升级。在农业的升级中,我们知道产量是可以用称来计量的,如一亩产产量是多少,在同一标准下,数字的增加就可以直观的反映产量的提升。在提升产量的方式,特别是在社会因素(政策、制度)确定的前提下,方法与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件技术性的事情,换言之,增产更多地依靠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技术活。
产品的质量也具有可客观性,比如尝下味道就能够很好的判断,而且我们还能够建立一套品质指标来对质量进行数字化,而提升品质的方式也是技术性的,比如改良品种、疏果技术、完熟采收等等。因此从产量向品质转变,具有逻辑上的同一性,换言之,当社会因素确定时,更多的取决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推动这些技术措施应用的动力,也来源于消费者的消费升级以及种植者的理念升级。

当我们去观察农业未来升级方向生态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原则上不能从一个农产品中直观地看到生态的存在,你即称不出来,也不能吃一下尝出来,它不是一个物质形态的东西。农产品与生态的结合,你可以理解为在农产品上附加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以文字、图案为主要载体。这种附加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接间的方式来证明。与农产品实物的面对面不同,信息的传递一定具有不对称性,即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不对称的,消费者往往知道的信息量少,这就需要消费者自己分析对来源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果,即你信还是不信。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农业从质量向生态升级,看成是物质层面向文化层面跃升的过程,这意味着升级已经不能简单的套用过去从产量向品质转变的方法,是需要建立起升级所需要配套的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我记在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中,有一段话,原文是:“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我认为理解这段话还是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生态农业具有特殊性。简言之,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层面特别是生产方式的组织这一生产关系的配套与支持。

而作为一个生态农业中最为关键的基础,认识一个活生生的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发展的例子,自然也就成为理解农业生态化转型最好的方式。而本系列的文章,就是来介绍在我的认识中生态农场的一个设想,目的是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路径与方式。我曾在2017年时写过一篇文章,第三方分级,也许是中国果业升级的关键所在。我把第三方分级视作是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而这个升级,当初可能定位在品质上,而现在,我认为是可以用在生态转型上。
今年,定海的晚稻杨梅产业将迎来全新的转折,在以绿色生态技术为基础上产业升级中,如何把舟山的好空气、好生态以及晚稻杨梅好品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溢价,自然就成为了一件已经要做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但从生态农业的规律来看,最终依然是要解决你信还是不信的问题。如何去实现这种信任,自然是值得思考,也需要思考。
我个人习惯于先思考,后干活,当然时间宝贵,很多时候也只能边思考,边干活。
以此为序,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