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入侵印度之英帕尔战役(9):失利的作战,夸大的宣传

星辰与大海 2025-04-30 03:22:16

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深入敌后试图绕侧断后的“钦迪特”远征部队的战斗战史……

早在“钦迪特”回师印度之前,英印军总司令部就察觉到利用他们进行宣传攻势的价值。4月3日,韦维尔元帅就将公关部门的一封最高机密信件交给东印度集团军司令埃尔文中将。信中明确指示,只要温盖特能如英印军所愿,从缅甸归来,就要先告诫他不能随便对新闻媒体说话,而且要立即让他直飞德里。在德里,温盖特在一场经过精心安排的记者招待会上,会体现最大的宣传价值。

(上图)结束首次“钦迪特”远征后,从缅甸返回印度的温盖特。和出发之前的照片相比,明显可以看出,经过敌后数月的奔波战斗,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回到印度以后,他成了官方宣传的“英雄”,但他心里明白需要一场真正的胜利才能证明自己和“钦迪特”的价值。

直到5月21日,“钦迪特远征”的报道才对外公布。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这样问道:“这次敌后战役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吗?”温盖特给出了一个非常自然,也相当得体的答复:“在战争当中,没有什么是一直都能按照计划进行的……一场战役应当精心策划,但在战斗过程中,将会出现各种变数,你所能做的就是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准备好随机应变。”这种老生常谈显然不是记者们想要的,但他们很清楚自己在战时宣传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没有追问下去。最后,温盖特又补充了一句:“我对战果非常满意。这次敌后远征是一次完胜。”

第一次阿拉干战役新败之后,盟军出于鼓舞士气的需要,充分利用“钦迪特”远征进行宣传,未尝不可理解,然而,实际上这次作战代价巨大。2月14日,跨过钦敦江,进入缅甸境内的“钦迪特”官兵在3000人以上,而到6月的第一周,返回印度的所有官兵为2182人。几乎所有的骡马都丢失了,除了单兵武器之外,大部分装备都已丢失,或者被毁坏。大约1000名未能返回印度的官兵当中,450名在战斗中阵亡,120名缅甸步枪团步兵奉命脱下英军制服,留在缅甸敌后,剩下的约430人当中,大多被日军俘虏。

回到印度境内的“钦迪特”官兵,至少跋涉了1200公里,有些人的行程更是超过1600公里。许多人在回到印度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身染疟疾或者其他热带疾病。有些人不再适合长期的军事勤务,其他人等到身体情况恢复后,还会再度回到前线。

印度官方战史中写道:“这次行动(“钦迪特”远征)的战略价值为零。”总的来说,“钦迪特”的敌后艰难转战,使曼德勒铁路线在四周内无法运作,迫使日军在那段时间使用一条经八莫中转的更长的交通线。他们同时获得了许多有用的地理资料信息。在战斗中,“钦迪特”消灭了相当数量的日军,而且会指引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对日军地面部队的大规模集结地区进行轰炸。但是,由于英印军主力在阿拉干失利,无法呼应“钦迪特”的攻势,确实使这次敌后远征无法发挥任何战略作用。

1943年5月以后,英国和英属殖民地的各路媒体对温盖特敌后远征的报道与事实出入很大,甚至认为,“钦迪特”部队的士气与投入阿拉干战役的英印军截然不同。参加远征的支队长之一弗格森少校这样说道:“我们到底完成了什么丰功伟业?没多少事情有实际意义。我们回师不久,这次行动就在公众印象中被扭曲了。我们炸了一些铁路,但用不了多久就能修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用的情报;我们让日军在一些小规模行动中手忙脚乱,没准儿也干扰了他们进行一些更大规模的行动,我们击毙了几百敌军(根据日军战报,战死者应为68人,一共伤亡205人),但那个国家有八千万人;我们还证明了纯粹依靠空投维持一支作战部队的办法是可行的。”

与当时的媒体报道相比,敌后远征的亲历者弗格森的说法要可信得多,也中肯得多。如果说温盖特指挥的这次敌后作战在军事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的话,那就是弗格森所说的最后一条,证明了纯粹依靠空投来维持一支地面部队可以行得通。这一宝贵经验,对丛林战和特种作战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温盖特本人在刚回到印度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安,甚至担心自己会因为“钦迪特”(即印军第77旅)人员损失将近三分之一,要接受军事法庭审判,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居然会成为大英帝国的“国民英雄”。

丘吉尔首相也敏锐地注意到温盖特身上蕴含的巨大宣传价值,在第一次阿拉干战役失利后,温盖特和“钦迪特”的相关报道简直让他欣喜若狂。英国的远东战局,太需要这样年轻又富有创造力的指挥官来帮助帝国转运了。1943年7月24日,丘吉尔发出了一份指示:

毫无疑问,在印度前线,我们自己的军事行动形成了低效和倦怠的特征,而这个人(温盖特),他的部队还有他的成就,在那里脱颖而出;在这场战争中,资历问题肯定不能阻碍真正有个性的人在适合他们的位置上取得发展。

威廉·斯利姆

丘吉尔的这段话更适合缅印战场的另一位英军将领——威廉·斯利姆。在驻缅英军失利,向印度败退的过程中,斯利姆堪称是唯一“无所畏惧,不应被责备的骑士。”不过丘吉尔用这番话来评价温盖特,而不是斯利姆,倒不是有意厚此薄彼。在他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英国政界高层知道斯利姆其人的寥寥可数。斯利姆在东非曾经担任过旅长,而且在不久前,他刚刚率领缅甸军完成撤往印度的任务。熟悉斯利姆的人会明白,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撤退使命,意味着此人身上拥有巨大潜力。但是无论在作战报告,还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当中,斯利姆的这些经历实在不够漂亮。相比之下,温盖特远征从战略角度来看虽无足轻重,但在英国军政当局刻意营造的氛围当中,他成为在敌后凯旋而归的名将,得到丘吉尔的高度评价,也不足为奇。

【未完待续……】

0 阅读:8

星辰与大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