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英军与日军在阿拉干地区的战斗……
阿拉干地区的战斗开始没多久便陷入僵局,英日双方都在寻求突破。就在日军调集重兵增援的同时,梅宇半岛前线的英印军正准备在坦克的支援下,对日军发动新一轮进攻。
一个军属坦克连来到前线后,印军第14师师长劳伊德少将下令2月1日进攻栋拜。这次进攻由赶到前方的生力军,亨特准将的第55旅担任主攻,达·科斯塔上尉的8辆坦克,以及大部分师属火炮将会提供支援。而哈蒙德的123旅主力,会在2天后前往拉代当。

英军配备的瓦伦丁坦克
数量本就不多的坦克,还要分为两批出击。一批从梅宇岭山脚,沿着小溪,推进到一个代号“木头村”的地方、然后折返,另一批负责支援第7多格拉团1营,同样沿小溪推进,但会更加向南深入到“瓦迪路口”,然后再次向山脚方向推进,目标是“南诺布”高地。
索顿中尉率领5辆坦克一路开到小溪边,右转一直沿着小溪西岸运动,同时用主炮和机载机枪向日军开火。日军阵地看似拿英印军的坦克毫无办法。正在这时,索顿只觉得车身猛的一沉。根据经验,他知道不好,碰上壕沟了!索顿还来不及发出指示,跟随他的两辆坦克也栽进了壕沟里。坦克手们赶紧释放烟雾,隐蔽车身。凯里中尉的坦克也陷进了壕沟,当他的驾驶员想要倒车离开的时候,日军的速射炮打响了,陷入壕沟的坦克成了集中射击的最好目标。“瓦伦丁”坦克装甲最薄处仅8毫米厚,一枚日军炮弹穿透了装甲薄弱部位,炮手当场丧命,车长凯里中尉也受了伤。不过索顿的坦克在所有车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好歹成功回到了海滩上。
达·科斯塔上尉见索顿的坦克遇险,赶紧率领3辆坦克前来教应,但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配属第213步兵联队3大队的速射炮小队炮手,将炮弹射到达·科斯塔车组的炮塔上。达·科斯塔车组的3辆坦克全被打瘫。车组人员虽然竭力逃生,但依然伤亡惨重。3辆被打瘫的坦克,一直被留在了小溪前的阵地上。1945年,当梅宇半岛的日军都已被肃清时,英印军士兵检查了这3辆早已变成废铁堆的坦克车身。就在坦克附近,他们还发现了两年前阵亡的5名坦克兵的尸体。
日军的速射炮摧毁了印军的3辆坦克,战果突出,但他们的位置也因此暴露,很快遭到印军火炮还击,损失殆尽。失去速射炮火力支援的栋拜阵地一度危急,关键时刻日军果断实施肉弹攻击才阻止了对手的突破。

拉代当方向的哈蒙德123旅,在2月3日,对日军施加了一些压力,但天黑前还是被迫向城镇北面的两座小山韦斯特山和坦普尔山之间的阵地撤退。拉代当依然在日军掌握之中。
数日后,为了鼓舞在一线奋战的第213步兵联队将士,古闲健中将于1943年2月8日命令第112步兵联队长棚桥真作大佐、联队副官和12名军旗卫兵,带着第112步兵联队军旗前往拉代当,表示第112步兵联队和第213步兵联队2大队共历艰险。2月9日,为了进一步激励士气,古闲健中将命令第55骑兵联队长川岛吉藏大佐指挥阿恰布守备队,让宫胁幸助大佐带着第213步兵联队军旗推进到栋拜战场。在第112步兵联队军旗和第213步兵联队军旗双双插到第一线的鼓舞下,日军拼死战斗。从1月29日到2月9日,双方恶战不断,日军的栋拜和拉代当阵地在战火中始终屹立不倒。

第55师团和有延支队前往阿拉干战场的推进路线
不甘失败的印军在2月18日发起第四次攻击。这次进攻的主力旁遮普步兵尽管没有坦克支援,但表现相当不错,一路突破火力线,攻到日军工事前方。日军眼看印军已经逼到阵前,便尽可能集中火炮、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射击,哪怕落在自己的工事顶上也在所不惜。大部分日军都龟缩在地堡里,有坚固厚实的外壁保护,虽然难免有所伤亡,但相比之下,没有任何工事隐蔽的印军直接沐浴日军的枪林弹雨,损伤更为惨重。这波进攻终于再度无功而返。
令英印军没有想到的是,宫胁支队的抵抗并非只是被动防御,他们正在为第55师团的大反击争取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第55师团长古闲健中将也在久保大佐协助下,拟好了反击计划,他打算以主力包抄加拉丹河上游、梅宇河中游地区,将目前在宫胁支队正面展开的印军第14步兵师压到梅宇山岭西侧,实施包围歼灭。他计划让宇野节大佐指挥第143步兵联队和宫胁支队一起,从栋拜撤回阿恰布,吸引印军继续南下,然后偷偷绕过印军战线,往加拉丹河谷上游迁回,粉碎印军抵抗后向莫乌特塔山脉突破,而后前出到梅宇河左岸。第112步兵联队在棚桥真作大佐指挥下,先渡过梅宇河然后沿着横断梅宇半岛的轴线实施横向运动,在第213步兵联队1大队配合下,一举切断印军第14步兵师退路。

行进中的英军
2月25日到28日,印军第14步兵师又打了4天,还是没能把宫胁支队给啃下来。劳伊德认输了,印军第14步兵师已经展开全部兵力,酣战一个多月,再也无力继续战斗。与此同时,第55师团主力——第112步兵联队和第143步兵联队逐次到位,反击的时机终于到来。1943年2月28日,古闲健中将命令宫胁大佐往阿恰布方向退却,和宇野节大佐的第143步兵联队会合,准备向加拉丹河运动。3月2日,栋拜守备队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把防务交给杉山直一大尉指挥的第112步兵联队3大队后,撤回阿恰布岛,归第55骑兵联队长川岛吉藏大佐指挥。
随着部署的调整和部队到位,古闲健中将终于下达反击命令,要求逐次往加拉丹河集中的有延支队(第213步兵联队1大队)和到米沃塔集结的第112步兵联队2大队(大队长星光少佐)归宫胁大佐统一指挥,任务是对加拉丹河流域的印军实施南北夹击,实施第一个歼灭战。战斗结束后,第112步兵联队2大队和1大队(大队长松木平直行大尉)会合,并且在第213步兵联队2大队配合下,由棚桥新作大佐统一指挥,消灭梅宇河左岸的印军,打第二个歼灭战。接着,棚桥支队北渡梅宇河,往梅宇岭西侧挺进,在宇野支队配合下,一举消灭栋拜地区沿海之敌。
计划归计划,最终能否实现,第一步棋是关键——宫胁大佐能否打第一个歼灭战,就看有延严少佐的表现了。前文提到,1943年1月,有延支队从木各具出发,翻越阿拉干山脉,2月21日支队先头部队抵达加拉丹河谷上游。接着,支队主力逐次在加拉丹村附近集结。另一方面,第112步兵联队2大队也很快到位。
1943年3月3日夜,宫胁幸助大佐率1个步兵中队采取舟艇机动方式,顺加拉丹河而上,很快找到了第112步兵联队2大队和第213步兵联队1大队。从3月6日开始,宫胁支队正式对印军后方发起攻击——3月7日,第213步兵联队1大队往吉塔拉乌攻击,第112步兵联队2大队朝亚伊卡扑了上来。第二天,2个大队合力击破了印军抵抗,大肆在印军后方运动,饮马梅宇河畔,做好继续进攻的准备。

梅宇半岛山区一览。
虽然栋拜保卫战的胜利和宫胁支队的出奇制胜鼓舞人心,可上到新成立的缅甸方面军,下到第15军还是很担心,唯恐印军第14步兵师因为四打栋拜不克和宫胁支队的反攻胜利会提前撤退,导致第55师团歼灭战的设想流产。
其实英印军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四打栋拜失败后,英印军特地把损失惨重的第55步兵旅给撤下来,换上印度陆军第26步兵师所属的英军第6步兵旅。从日军前线部队的报告来看,英印军显然没有继续进攻的迹象,相反他们正做着退却的准备。
这个情报让日军忧心忡忡,英军第6步兵旅可不是印军第47、55步兵旅那样的鱼腩部队,这是英印军的精锐之师,第55师团能否吃掉英军第6步兵旅,将决定这次战役的成败。
日军前线部队的报告并不完全正确,至少1月份刚刚晋升为陆军元帅的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元帅,在3月上旬,根本就没有撤退的打算。韦维尔当时仍然认为日军在阿拉干的兵力被高估了,为了激励前线将士,他在3月7日,给东印度集团军司令埃尔文中将写了一封信。韦维尔在信中说,他确信埃尔文能够应付日军可能会从加拉丹方向对英印军交通线实施的远程突破:“对梅宇半岛的重击,还有在那里的一场真正的胜利,会比任何行动对改善目前的形势更有意义,我希望能以一场真正的胜利结束这个战役季,这场胜利将会向我军和鬼子证明我们才是赢家。”
可是就在韦维尔写下这封信的当天,日军已经在加拉丹河谷发动了进攻,正在拉代当以北的印军123旅也遭到日军猛攻。过了不到一周,印军第14师师长劳伊德少将发现,形势已经发展到他必须将印军第71旅从沿海平原调到梅宇河河谷,来协助拉代当方向的2个印军营撤退的地步了。在调动之前,第71旅的林肯郡第1营奉命配属承担栋拜主攻任务的英军第6旅,而第47旅的旁遮普第8团S营也暂时配属该旅指挥。这样英军第6旅当时就拥有6个营的兵力,着实是一支强有力的步兵部队。埃尔文中将命令劳伊德师长在3月18日对栋拜发动第五次进攻。
劳伊德制订的进攻计划是让英军第6旅在海岸平原主攻,而印军第71旅肃清直到梅宇岭顶峰的高地。埃尔文有些唐突地驳回了这个计划,因为这个计划太像之前英印军对栋拜连续4次失利的进攻了。埃尔文提出了一个集中兵力进攻一个有限目标的方案。他告诉韦维尔,当他在前线的一个山头俯瞰敌军阵地一个小时,再走遍英印军一个前线营的阵地后,制订了这个计划。他对必须执行这个计划颇为不平:
这种应当由我们的师、旅、营级指挥官好好履行的职责却需要以这种方式(由集团军司令下令)来执行,真是一种可怕的想法。当我在拉代当前线待了一天后,还是这种结果。我觉得我们相对高级的军官们表现非常差劲,我们的部队缺乏训练,缺乏决心(必须说出这些话来真是令人不快)……而我必须亲自为我们的这些问题担负起责任。
在英印军还没有开始对栋拜的第五次进攻之前,日军已从加拉丹方向对他们构成实际威胁。驻守拉代当以北蒂兹维的印军第55旅最先受到日军攻击,被迫撤往梅宇河西岸。

古闲健中将不像即将接任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中将那样需要顾虑那么多,只需要按原定计划,命令棚桥支队投人战斗即可。前文提到,棚桥支队的任务是以第112步兵联队1、2大队和第213步兵联队2大队歼灭梅宇河畔的印军第123步兵旅。1943年3月中旬,配属给宫胁支队的第112步兵联队1大队完成任务,在星光少佐率领下,全大队及时归建。3月14日到16日,棚桥支队已经向梅宇河左岸的莫斯伊展开攻击,重创印军第123步兵旅。到了3月18日,英印军预定再度进攻栋拜的那一天,日军已经控制了梅宇河东岸的许多地方。
相对棚桥支队和宫胁支队的顺利进击,接替栋拜阵地防御任务的宇野支队需要经受更多考验。3月18日,英军第6步兵旅按计划对栋拜展开第五次进攻。英军达拉谟轻步兵团2营和皇家威尔士团1营是这次进攻的先遣步兵部队。当天早晨,在他们出发之前,英军炮兵用密集的炮火,在日军栋拜阵地上空编织成一道道弹幕。据英军统计,当天共有140吨炮弹落入小小的栋拜阵地。双方的生力军随后在栋拜激战一整天,英军精锐步兵发起了一波又一波冲锋,他们的战斗意志着实不是印度步兵可比,直到旅长凯文迪许准将下令撤退之前,哪怕伤亡再大,都没有停止进攻。
接到初步伤亡统计的凯文迪许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一天第6旅损失高达300人。这样的消耗即便是第6旅也承受不起,于是凯文迪许决定将下一次进攻改为夜袭。
3月20日,夜袭未果的第二天,韦维尔、埃尔文和劳伊德在劳伊德的第14师师部碰了一次头。英军的这三位主要指挥官各怀心事,一直在唠叨抱怨。韦维尔为加尔各答教区关于妓院的报告烦心,从前线传来的流言更令他大伤脑筋。原来韦维尔接到报告,说前线的第4军巡逻队因为钦敦江地区的土著人和日本人合作,已经开始处决村寨头人,而且焚烧土著村寨了。埃尔文认为他部下的军官们,还有士兵们的士气正在崩溃。劳伊德公私两方面都不顺心,他妹妹上个月在英国本土去世的消息刚刚传来,而前线的形势,更是让他内外交困,饱受巨大压力的折磨。三人的会面最终达成决议,在季风来袭之前,不能放弃这次作战,但是需要取得“纵深阵地”,准备好全军撤往布迪当-孟都一线。
埃尔文仍然相信他在狭窄的前线正面使用压倒性步兵兵力进攻的方法是正确的,他将英军第6旅的失败归咎于:“很明显没有足够的部队能够持续跟上施压。在我看来,正面(大举进攻)没有错,问题在于无法形成纵深攻击。”韦维尔对埃尔文的说法不予评价,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唯一能击败日军的办法是拿下整个梅宇半岛,控制住梅宇河口,并且威胁阿恰布。”前线总指挥劳伊德少将对栋拜阵地一筹莫展,如果按照埃尔文的说法,继续集中更多兵力在栋拜前线,那么遭到日军从东面迁回包抄的威胁就将更大。然而劳伊德对梅宇岭东侧英印军部队该如何运用全无头绪,尽管他并不赞成埃尔文的策略,却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上图)第一次阿拉干战役期间的印军第14师师长维尔福瑞德·劳伊德少将。从韦维尔到斯利姆,他的所有上司都对他在阿拉干的表现不满意。
这次会谈没有产生任何积极效果。英印军单调的进攻和迟缓的应变,已经让他们失去了阿拉干战场的主动权,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将它夺回。韦维尔一心拿下栋拜阵地,他在3月22日给埃尔文的信中,提出了从侧翼用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威胁日军阵地,集中20门迫击炮和一些火炮,用重火力在日军防御工事的某个点打开缺口,或者利用工兵的定向地雷爆破作业等等方案,只想尽快解决这伙顽固的日军。
3天后,韦维尔批准在栋拜地区实施骚扰行动,表示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能在夏季风到来之前肃清栋拜日军,而他对劳伊德已经失去了信心,向埃尔文提议用洛马克斯取代劳伊德。
乍一看,韦维尔和埃尔文都在让劳伊德成为战事不利的替罪羊,然而劳伊德本人并不是没有责任。埃尔文一直都坚持认为在狭窄的正面战场可以用数量优势的部队打垮日军,使英印军伤亡惨重,而身为前线总指挥的劳伊德哪怕内心反对,也从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从斯利姆此前进行的一次视察来看,劳伊德其实赞同埃尔文的主张。
3月上旬,埃尔文要求斯利姆去阿拉干视察,与劳伊德会面。斯利姆当时就觉得埃尔文提出的要求太笼统,于是反问:“需要我带军部参谋班子一起去吗?是否需要我接管前线指挥?”埃尔文的回答十分干脆:“不用,那里不需要一个军级指挥部,我不是要你接管作战指挥权,你只管去视察,回来以后报告就行了。”
3月10日,斯利姆来到孟都,走访了部署在前线的各旅后,暗自吃了一惊。当时前线已经集结了英印军的9个旅,而一个印军第14师师部根本就无法有效指挥这么多部队的行动和战斗,但是在他离开之前,劳伊德向他保证,自己应付得了。斯利姆同时还发现前线官兵士气低落,惊恐不安的他们,经常会出现浪费弹药的情况,而劳伊德使用英军第6旅的计划看来也很成问题。
斯利姆直言不讳地向劳伊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劳伊德回答道:“我只能进行正面进攻,因为没有船只,无法从海上包抄,在梅宇岭的丛林山地,也不可能用一支部队去迁回。”斯利姆略一沉吟,就对他说:“我觉得你正在犯我们大多数人在1942年犯过的错误,那就是觉得任何丛林都无法穿越,现在有必要尽力在梅宇岭山地投入一个旅,或者至少投入一个旅的部分兵力。”劳伊德摇摇头:“这一点我想了很久,结论是不可行,而我的旅长们也同意我的看法。”斯利姆没有获得作战指挥权,无法改变劳伊德的决定,只得结束这次视察,回去向埃尔文报告。埃尔文本来就不重视斯利姆的意见,当时韦维尔极力要求他对栋拜再发动一次进攻,而一线战地指挥官从劳伊德到各旅旅长都认为不可能利用梅宇岭进行迁回穿插,于是埃尔文接受了劳伊德的建议,结果就是再次伤亡惨重,无功而返。
3月下旬,当韦维尔和埃尔文都对劳伊德失去耐心的时候,英印军在栋拜前线,已经没有机会组织下一次进攻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