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系列讲述“飞虎队”战史的内容中提到了日军在缅甸地区的侵略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在东南亚地区可谓是势如破竹。当日军占领缅甸全境后,日军把目光投向了英军在东南亚的另一处重要殖民地——印度……
本期将开始一个新系列,讲述二战时期日军对于印度的侵略战役——英帕尔战役的战斗战史系列。
1942年5月,日军顺利攻占缅甸全境,缅甸攻略作战顺利完成,但日军第15军的战斗并未结束。盟军正在怒江对岸和印度境内重新整军备战,随时准备反攻缅甸,一雪前耻。面对盟军的绝对优势兵力,进驻缅甸的第15军如果消极防御,势必被对方各个击破。

缅甸战役中的日军
要有效保卫缅甸,第15军唯有实施攻势防御,以攻代守。对驻缅日军威胁最大的是正在印度境内整备的英军和印度陆军(以下合称为“英印军”)。为防范英印军向东反攻,同时威胁驼峰航线起点加尔各答,第15军决心发起阿恰布作战。1942年5月4日,第33师团所属的第213步兵联队2大队1中队和半个机枪中队,占领梅宇半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很清楚,要攻打印度就必须依托阿拉干北部展开陆军第5飞行师团,同时从仰光开始铺设通往梅宇半岛的铁路,延长铁路线,以克服后勤保障的难题。

英帕尔及周围地区地理形势要图(1941-1945年)
对阿拉干的战略地位,盟军的认识并不比日军低。英印军总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早在4月就有收复缅甸的计划,重回缅甸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阿拉干。
早前韦维尔改组英印军指挥系统,将平时编制转为战时编制,全体英印军被编入3个集团军。司令部设在兰契的东印度集团军,负责印度东部阿萨姆、孟加拉、奥里萨、比哈尔四邦军事,同时肩负起对日作战第一线的职责。缅甸被日军攻陷后,东印度集团军的首要任务,就是阻止日军从与印度接壤的缅甸阿拉干邦,尤其是北部战略要地阿恰布岛向西北入侵印度,同时要防范日军从孟加拉湾渡海进犯胡格利河河口。
东印度集团军下辖第4军(辖英国陆军第70步兵师和印度陆军第23步兵师)和第15军(辖印度陆军第14和第26步兵师)两个军,以及驻阿萨姆邦的一个旅。1942年下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国大党发起的“退出印度运动”引发印度领内的巨大安全隐患,英军第70师不得不在那一段时间化整为零,在那些有不稳迹象的地区巡逻。

第一次阿拉干战役时期的英印军总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
7月,原第4军军长诺埃尔·埃尔文中将接任东印度集团军司令,第4军军长一职由杰弗里·斯库恩斯中将接任,而他部下的另一个军——第15军的军长偏偏是他的冤家对头威廉·斯利姆中将。据说两人1941年在埃塞俄比亚就发生过冲突。1942年5月,斯利姆率领英国缅甸军余部,历尽劫难撤至印度的英帕尔时,迎接他的埃尔文态度极为恶劣。斯利姆当场发难:“我从不认为一位与我会师的指挥官可以如此粗鲁地对待我。”埃尔文立即回嘴:“你不能这样冒犯我,我是你的上级。”
虽然斯利姆与顶头上司关系不睦,但并不影响他恪尽职守。他部下的2个师中,印军第26师因为缺乏交通工具,暂时无法调动,仅有印军第14师(辖第47、55、58、123旅)能在印缅边境行动。这个师也就成了韦维尔和埃尔文计划用于攻占阿恰布的重要兵力。
与此同时,日军在阿恰布岛和梅宇半岛也逐步组织起有效防御。第33师团所属的第213步兵联队2大队5中队(配属半个机枪中队),最先负责梅宇半岛的守备任务。缅甸攻略作战结束后,第2大队长砂子田长太郎少佐率6、7、8中队赶到梅宇半岛,正式组建日军梅宇守备队。
1942年9月,韦维尔向英印军下达占领阿恰布岛和阿拉干邦北部的指示。按照他最初的“食人者”作战计划,新近在马达加斯加完成登陆行动的英军第29旅,会携带突击船艇一起调来印度,他们将承担从海上夺取阿恰布的主攻任务,而印军第14师会在陆地方向进行重要的牵制作战。然而由于29旅最终未能如期抵达,空中支援也低于预期,英军的作战计划只得改变。埃尔文奉命以印军第14师,从陆路夺取整个梅宇半岛,再从半岛南端的福尔角跨过海峡,突击阿恰布岛。作战将于12月21日开始。
日军对梅宇半岛和阿恰布岛一带的防御丝毫不曾怠慢。1942年9月中旬,第33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为了加强阿恰布一带的防卫,命令第213步兵联队长宫胁幸助大佐,率联队本部和3大队进驻阿恰布岛,当地守备队改称宫胁支队。第15军给宫胁支队的任务是“在确保阿恰布一带的同时,以一部兵力占领印缅国境线附近要地,搜集情报,搜索敌情”。

1942年盟军缅甸撤退路线概览
两军的战斗打响之前,斯利姆的英印军第15军军部所有人员几乎都被调用于支援急需稳定的民政机关。和斯利姆一向不和的埃尔文甚至没有让他掌管印军第14师的行动。这样一来,第14师师长维尔福瑞德·劳伊德少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需要指挥9个旅的兵力,相当于一个常规师的3倍。而埃尔文本人需要负责从加尔各答到缅北实皆(FortHertz)的大片地区,指挥第一线的作战鞭长莫及,但埃尔文偏偏就是要直接指挥一线作战。早在1942年8月,斯利姆的军部被从加尔各答附近的巴拉克普尔迁到比哈尔的兰契,而埃尔文的东印度集团军司令部却迁到巴拉克普尔来了。
在巴拉克普尔,埃尔文不仅能亲自监督阿拉干和曼尼普尔-钦敦江前线的作战,以及雷多的工程计划,还能看到英帕尔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在热带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让一个令人困乏而且不能满足需要的军事医院系统现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英印军是在印度发生一场大规模内部动乱的背景下,策划这次作战的,而驻印皇家空军和将近60个步兵营,都已被用于镇压暴乱。
为了能够顺利实施“食人者”作战,埃尔文必须解决作战地区的道路交通问题。第15军需要修筑一条从吉大港通向南方的公路。第4军正在修建从迪马普尔通往英帕尔的双向公路,以及一条直通迪登的旱季公路,同时还在修建另一条通往德穆和卡包山谷(Kabaw Valley)的公路。英军还起草了一份将西尔恰尔-比申普尔小路改建为现代化公路的计划,但因为条件不成熟,埃尔文否决了这个至少一年内都不可行的计划。于是这条小道依然连通行吉普车都很困难。
埃尔文计划到寒季结束的1943年初,英印军能拥有一条到达地狱隘口(PangsauPass)的汽车公路,并且能将这条公路向南延伸到欣贝延。英印军内部达成了共识,这条公路的修建优先于一切,乃至于一场战役。
埃尔文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兴建汽车公路,颇具前瞻眼光的他,看到了运输飞机在未来的缅甸战争中的前景。埃尔文给韦维尔写信阐述了自己对空运调兵的想法,指出在盟军拥有适合的汽车公路调兵和作战之前,可以通过空运进行远程调兵。但韦维尔在回信中清楚地指出,眼下英国的飞机补充严重依赖美国的产能,而美国自己也面临着飞机供应短缺的问题,根本没有余裕为缅甸战场提供埃尔文所需要的150架运输机。

埃尔文着眼于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将斯利姆排除出作战指挥系统之后,他应当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过问劳伊徳的印军第14师的备战工作和战术细节问题,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劳伊德决定在12月2日进攻梅宇半岛西北的布迪当-孟都一线,但埃尔文让他在交通线得到改善以后再行动。埃尔文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这一带的交通条件实在太困难了,铁路运输到吉大港南面20英里的多哈扎里就断绝了,再往南有一条长10英里的碎石公路,然后就只有一条四英尺宽的泥土小径,每逢雨季便无法通行。汽车运输同样困难重重,越是向南,越是无路可行。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英印军工兵奉命修建了一条通往拉穆和考克斯巴扎尔的公路,尽管无法让重型车辆通过,但好歹可以让轻型机动车和畜力运输工具使用。有人形容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好比在沿着一条石器时代的道路进行一场现代化战争。
一切好歹准备就绪,偏偏老天爷也不帮忙。12月7日,天降暴雨,所有小路都变成了无法通行的烂泥塘,大小公路作业也只能停止。劳伊德无奈之下再度将进攻时间推迟到12月中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