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前面几期讲述了英日军队在印度缅甸交界地区阿拉干所爆发的战斗。在阿拉干的战斗中,英印联军的努力是失败的。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一次新的远征试图打破战局……
第一次阿拉干战役的失利,对英印军打击极大。一年前还雄心勃勃希望早日为英帝国夺回缅甸的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元帅,在总结阿拉干战役时,语气颇为黯淡:“这场战役的最大收获是了解敌人的作战方式,还有我军自身在训练和组织方面的欠缺。我军声誉和士气严重受损。总的来说,尽管各种资源匮乏,但我肯定永远不后悔下令发动这场战役。”
斯利姆直言英印军高级指挥员要致力于提升步兵部队的人员素质,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持久作战能力:“我们正在与一支将最优秀的人员投入到步兵的军队战斗,而我们在迎头赶上之前,不会取得多少进展。”

温盖特在巴勒斯坦组建的以色列“巡夜班”。
这次战役之后,埃尔文必然会饱受责难。5月8日,他在写给韦维尔的一封机密私信中,一心为自己开脱,将其他指挥官和他本人并列在应当受到公众责难的高级指挥官之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而且着重提到丢失布迪当和孟都的问题,似乎有影射斯利姆应当承担责任之嫌,但他还是承认指挥官们确实都表现不佳,同时也提到韦维尔和斯利姆都认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部队官兵的作战不力。在稍后的另一封机密私信中,他指出在缅印边境战斗的英印军,除了个别作战单位之外,在丛林战当中,战斗力都不及日军步兵的50%,而英印军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第一次阿拉干战役中,他们使用的部队素质根本达不到任务的要求。
缅印边境的英印军无疑需要全方位的提高,除了兵员素质外,还需要更为便利的道路条件,武器,空中支援等各种援助,但他们当时最需要的是尽快让士气得到大幅提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利用一个人进行宣传,这个人就是印军第77旅长奥德·温盖特准将。
温盖特是一名炮兵军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在巴勒斯坦服役。1936年,阿拉伯人起义期间,温盖特组织犹太定居者组成“巡夜班”保卫定居点,使他赢得了最早的军事荣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初几个月,他在家赋闲。1940年,意大利投入战争后,温盖特因为过去的游击战经验和在苏丹防卫军服役的经历,成为英国在埃塞俄比亚意军占领区可打的一张牌。当时英军在北非有4万兵力,而意军有40万,有必要在敌后组织抵抗力量,开展游击战。
流亡英国的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在英国人桑德福德的劝说下,也回到祖国,参加敌后暴动。在苏丹出动的英国正规军支援下,埃塞俄比亚暴动取得成功。温盖特在当地组织了一支大约2000人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正规军,1000人的埃塞俄比亚游击队,一批英国军官和士官组成的军队——“基甸军”。他的这支部队在一场战役中,同一支36000人的意军对决。对手配备了装甲车辆、野战火炮、轰炸机和战斗机,但结果是温盖特的这支部队以少胜多。光复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时,温盖特和复辟的海尔-塞拉西一世一同进城。
荣耀之后,紧接着是人生的最低潮。桀骜不驯的温盖特认为英国政府对游击队取得的成就态度冷淡,而且他们一心让英国正规军先进人亚的斯亚贝巴,怠慢海尔·塞拉西一世,这令他对英国的东非计划十分不满。温盖特的不满不是无理取闹,但这只会让他在英国人中间树敌,处境恶劣。1941年7月,备感失落的温盖特来到开罗后,在一家旅店里企图割喉自杀。好在隔壁的军官听到他倒在地板上的声音,救了他一命。在鬼门关转过一圈后,温盖特开始转运了。

骑着白马,带队进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温盖特。
韦维尔在北非任职期间,就对“基甸军”的战绩留下深刻印象,转任英印军总司令后,他想起了温盖特,将他召到印度服役。和温盖特一样好斗的工兵军官詹姆斯·迈克尔·卡尔弗特主管印度的丛林战学校,根据他从中国等地了解的游击战经验、教授英国军官对日游击战课程。韦维尔在温盖特到来之后,授予他上校军衔,让他去和卡尔弗特交流。两人谈得相当投机,经卡尔弗特介绍,他认识了斯利姆和当时同在卑谬的蒋介石。温盖特和蒋介石一同飞往重庆,商谈过从中国对日军发动敌后远程破袭战的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温盖特于1942年4月返回印度首都德里,当时他已经了解各种形式的游击战,掌握足够的资料,觉得自己可以大干一场了。
温盖特认为,要在缅甸敌后开展游击战和远程破袭作战,依赖的基础是空中力量。英军接连在马来亚和缅甸败于兵力处于劣势的日军之手,除殖民地军队战斗力较弱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道路条件的约束。一旦日军使出他们最惯用的战术,截断敌军交通线,英军就会手足无措,无力还击。于是英军在战斗时就无法集中精力,唯恐日军突然在什么地方设了一道路障,将他们与医疗设施和补给站之间的联系切断。温盖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既然已经到了空运时代,那么就可以利用飞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大部分补给物资,可以靠飞机空运,如果因为地形条件限制,不便飞机着陆的话,可以靠伞降空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陆军士兵作战就不用依赖地面交通线,理论上可以在他需要的任何地方,就地获得食品、弹药等一切物资,地面部队唯一必须保障的是拥有一套能够准确指示降落和空投地点的高效无线电系统。万一被日军包围,战士们不用被迫回头转战,打破日军路障,返回基地,或者丢弃装备,越过丛林逃跑,完全可以就地应战,等候飞机解救脱困。远程破袭作战部队必须轻装,不能携带重炮,但皇家空军的战斗轰炸机完全可以承担“空中火炮”的职能。这是一套在当代毫不新鲜的特种作战基本理论,但那个时候,温盖特第一个把该理论变成现实。

在第一次“钦迪特”远征出发之前,温盖特准将(左一)和部下对相关计划进行最后复核。
温盖特的思路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这种作战的机动性能。缅甸的领土面积,超过欧洲大部分国家,而1942年日军在缅甸的全部兵力为4个师团和若干驻屯部队,大部分兵力都驻守边境地区,防范盟军可能发动的入侵,这样来,敌后就形成了大量防御相对松懈的交通线。如果能调动一支空中机动部队袭击日军后方交通线的话,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温盖特内心蠢蠢欲动,仿佛看到自己即将在缅甸复制埃塞俄比亚的辉煌战绩。然而温盖特忽略了缅甸和埃塞俄比亚的两个重要不同点。首先,日军步兵的战斗力绝非意大利军队可比,这一点英军多位在北非和缅甸征战过的将领都有切身体会。其次,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是彻头彻尾的侵略者,温盖特在那里组织游击队,能够得到大量当地居民的支持,还能利用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政治号召力,而日本人是打着“解放者”旗号进入缅甸的,对于众多不满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人来说,这颇具吸引力,即使其他不喜欢日本人的缅甸人,也不见得欢迎英国人回到缅甸,所以温盖特在缅甸敌后很难得到像在埃塞俄比亚获得的那样大量当地居民的支持。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英国缅甸军主力撤出缅甸后,缅甸步枪团的许多士兵都没有放下武器,他们仍然保持原有的军事建制转战敌后。这些抵抗力量主要由山地部落、钦族、克伦人、克钦人组成,他们可以充当英军在敌后的耳目、向导和内应。
对温盖特来说,幸运的是,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信任他,使他首次行动就能获得印军第77旅整整一个旅的兵力,他的职务军衔也就此晋升为准将。这并不代表他会诸事顺心。他的那个旅有一个英军营——利物浦国王团第13营,但这只是个听起来令人兴奋的番号而已。这个营在被派往印度执行海外勤务之前,是驻守英格兰的一个岸防营,由来自利物浦、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的都市人组成,大部分都是已婚男子,不少都年过三十。温盖特和他的军官们第一眼看到这支部队,就觉得他们根本不适合这次任务。温盖特本人的评价很直接:“他们都盖着‘缺乏激情’的印章。”
在敌后突击部队正式执行战斗任务之前,势必要进行一次人员训练和选拔。整支突击部队仍使用印军第77旅的番号,但在战时取消营级单位,会编为7个支队(不含旅部支队),每个支队会以一个步兵连的正规军为基干。在印度中部各邦进行的淘汰选拔训练非常严酷,包括利物浦国王团第13营营长在内,这个营的250人被淘汰出局。留下的人发现他们原本白皙的肌肤晒黑了,肌肉也变结实了,尤其是胸肌都凸出来了。
在训练营企图装病蒙混可不容易。在军医的配合下,温盖特对一度高达70%的患病率进行了严格控制。无理由要求治病将会受罚。所有轻微疾病都交给排长处理,排长们在行军的任何时候都必须能够处理此类突发病患。军官们必须严格审查所有人员的粪便,确定痢疾病例是否属实。在这种严密控制下,到训练期结束时,只有3%的人员被宣告患病。
第2廓尔喀团3营是温盖特突击部队的另一支主要步兵部队。这个在战时召集起来的营没有传统可言,而且缺乏专业军官。全营只有一名现役军官,预备役军官中只有2人对廓尔喀人有充分了解。实际上这帮廓尔喀团的军官和温盖特本人的脾气很像。他们认为自己完全了解温盖特正在训练他们的作战方式,在卡尔弗特看来,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接受过他的想法。温盖特和卡尔弗特都觉得廓尔喀团的兵站和德里的高级廓尔喀团军官,都在助长这帮家伙不服从指挥的气焰。
廓尔喀团出身的军官确实不喜欢温盖特。后来将111旅改组成一支远程破袭部队的W.D.伦泰恩,也就是维温盖特之后,出任著名的“钦迪特”部队司令的廓尔喀团军官,据说就不喜欢他,对他的想法不以为然。温盖特内心从来没瞧得起过包括廓尔喀士兵在内的整个英印军,但有意思的是,他动员两次敌后远征时,都要求征调廓尔喀部队。
突击部队的7个支队各由一名少校指挥。每个支队配备15批马和100头骡子,装备维克斯中型机枪和汤姆森冲锋枪。重装备会靠骡马运输,补给品靠空投供应。每个支队会配属一个皇家空军小分队,负责向飞行部队通报合适的空投地点。严酷的丛林战训练,让所有人都为将会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准备,他们要应对经常可能发生的补给短缺等恶劣情况。军官和士兵们全都对温盖特连续几星期不间断的严酷训练骂骂咧咧,但同时也很佩服他,而温盖特不时暴露的那些怪癖,反而让他被更多人接纳。人们会发现他带着硬毛刷,一丝不挂地洗浴,喝着水牛的牛奶,或者吃着生葱,还准备把这么做的好处传给所有人。
温盖特对宣传事务非常敏感,想给他的这支部队取个代号。他问一位缅甸军官:“缅甸语‘狮子’怎么念?”“chinthe。”温盖特听错了,把这个词写成了“钦迪特”(chindit)。这个拼错的单词,从此成为这支部队的代号,载入军事史册。

在首次“钦迪特”远征开始之前,温盖特准将(图中拄手杖者)与他的部下在锡尔赫特的一处机场拍摄的合影。
“钦迪特”部队要投入实战,并不是全由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和温盖特两人就能说了算的。东印度集团军司令埃尔文中将得知两人的构想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并不反对温盖特的想法,但他认为,只有在一支大部队入侵缅甸的同时,温盖特的构想才能付诸实施。
在英印军入侵梅宇半岛,发动第一次阿拉干战役后,“钦迪特”部队终于等到了出动的机会。策划第一次阿拉干战役时,英印军原先的构想是让“钦迪特”深入敌后,破坏日军交通线,同时接应英军29旅在阿恰布岛的登陆行动。可英军29旅未能及时赶到,登陆舟艇更是一点没有着落,方案只能改为让劳伊德率领印军第14师各部从陆路进攻。这样一来,钦迪特部队似乎已经没有出击的必要。
2月3日,温盖特得到了行动推迟的命令。但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仍然决定让温盖特带领他的这支部队出动。这意味着“钦迪特”的首次出击,只能在敌后孤军作战,因为英印军根本没有让他们和陆路部队会合的计划。换句话说,他们这次出击没有任何战略目标,官兵的战斗伤亡毫无意义,而埃尔文中将指出,这样的一次敌后远程破袭战,将会暴露盟军对缅北的意图(事后日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的反应,证明埃尔文并非多虑)。然而,温盖特仍请求率部出击:“如果不出动的话,远程破袭战依然是纸上谈兵。而且我听说,一股日军正在威胁我们在缅北深处实皆守卫的最后一个据点。如果能出动的话,我的部队可以把日本人的注意力从那里引开。”
温盖特所说的并不是他执意出击的真正理由。他后来在报告中写道:“我的这个旅被召集起来,进行了训练,就是为了1942年至1943年冬季的行动,所有的节奏,官兵们的身心,都已经进入状态。如果现在不能好好利用,这种状态就会失去。”
尽管埃尔文仍然反对,但韦维尔在得到美国陆军航空兵的萨默维尔中将认可后,还是决定让温盖特率部出发!
当劳伊德的印军第14师在栋拜陷人苦战之际,“钦迪特”已向缅甸进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