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入侵印度之英帕尔战役(4):日军的猛烈反攻

星辰与大海 2025-04-29 03:19:50

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英军与日军在阿拉干地区的战斗……

驻守栋拜阵地的日军宇野支队尽管击退了英军第6旅的攻势,但在英印军优势兵力的正面压迫下,一时动弹不得,无法按照古闲师团长的计划行动。那么日军为了完成作战计划,就只有让棚桥支队继续攻击前进。击破梅宇河东岸拉代当一线的印军123步兵旅后,棚桥支队在外贺犹一大佐指挥的第55工兵联队主力、第4船舶工兵联队3中队配合下,于3月25日0点30分渡过梅宇河。3月26日拂晓,支队急袭夺取梅宇岭东侧的阿泰特·南拉。棚桥支队的突破,很快就使局势完全倒向日军。

行进中的日军

3月25日,劳伊德少将得到日军从梅宇河向西大举进攻的报告,发现印军第47旅有被日军迁回部队孤立的危险,赶紧命令布莱克准将率部退往沿海平原,和英军第6旅会合后北撤。此时距离埃尔文中将下令,在雨季之前不得放弃寸土还不到一周。在栋拜久攻不下的英印军,眼看就要变成日军的饺子,如果再不撤退,就要被吃掉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埃尔文中将撤销了劳伊德的命令。29日,埃尔文亲自接管了印军第14师的指挥权,将劳伊德遗返印度。埃尔文给已经耽误了4天时间的47旅下令:“就地坚守。”同时命令调到战场不久的印军第26师第4旅火速与该旅建立联系。

洛马克斯接到命令,让他先于参谋人员赶到孟都,接管第14师师长职务。斯利姆的第15军这时才被告知,准备接管阿拉干战役的上级指挥权。埃尔文让斯利姆在吉大港设立他的军指挥所,但是在他正式告诉斯利姆,让他接管作战指挥之前,对一线战事完全插不上手。这样一来斯利姆甚至都无法实施对第14师的行政勤务控制。在斯利姆看来,埃尔文的这个决定简直愚蠢,因为一个军部完全可以承担一个前线师的大部分行政勤务负担,同时让这个师继续留在前线战斗。而日军的进一步行动,将证明埃尔文25日以来的决定究竟有多么糟糕。

3月26日,日军棚桥支队拿下阿泰特·南拉的消息,让第55师团长古闲健非常兴奋。他要求棚桥真作大佐在第55山炮联队(联队长宇贺武大佐)支援下,继续向前穿插,一定要完全切断梅宇半岛的英印军退路。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举动,在后勤无法接济,侧翼还有印军第26步兵师4旅威胁的情况下,棚桥支队不顾一切开始穿插。他们忍饥挨饿,翻山越岭,行进在杳无人迹的荒山野岭、原始森林。经过8昼夜跋山涉水,支队于4月3日冲到梅宇半岛西部海岸,完成切断英印军退路的重任。而这个时候,埃尔文刚刚才把印军第14师的指挥权移交给洛马克斯。

4月5日,棚桥支队在因丁地区碰上正在撤退的英军第6步兵旅,双方大战一场,棚桥支队竟然活捉了英军6旅旅长凯文迪许准将!接到报告,第55师团司令部马上命令棚桥支队把凯文迪许给押解回来,这可是师团极高的荣誉。遗憾的是,还没等看到真人,古闲健就接到了棚桥大佐的另一封电报:“英军炮击联队本部,联队长负伤,联队本部5名将佐死伤,英军旅长死亡。”

在此期间,宇野支队也追逐着撤退的英军往北猛打猛冲。在日军三个支队三面夹击下,英军第6步兵旅和印军第47步兵旅一败涂地,这次战斗被称为因丁歼灭战。战役结束后,手缠绷带的棚桥新作大佐亲自向第55师团长古闲健中将报告英军第6步兵旅旅长死亡过程:

4月6日拂晓,歼灭战正式开始,我支队急袭敌人的旅部。敌第6旅长、参谋、副官等五六人投降。棚桥大佐在翻译协助下正对俘虏进行询问时,突然受到因丁南北两侧敌炮兵射击,一连持续几个小时。梅宇岭内的我军山炮兵、宇野支队的炮兵也开始射击,结采因丁地区敌我炮弹不分青红皂白地砸了下来。混战中,通信机被炸坏,棚桥大佐负伤,联队本部的5名军官死伤,敌旅长以下俘虏全部死亡。

由于双方的混乱炮击,棚桥支队中枢失去指挥能力。当时的炮击是如此猛烈,第112步兵联队完全被炮火压制在因丁这个地方,动弹不得,失去截杀沿着海岸退却的英印军的机会,只能眼睁睁放跑敌人。

4月6日7点,达拉谟轻步兵团2营收到凯文迪许准将被俘的消息,于是第6旅余部军衔最高,资历也最深的西奥博尔兹上校接替了这个旅的指挥权。西奥博尔兹上校率领这个营进入因丁,发现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伤亡惨重,而日军就在围绕因丁村茅屋的竹林里建立了阵地。到处都是竹子,日军的隐蔽条件非常好。第6旅代旅长西奥博尔兹上校当即命令全营向沿海道路以北5公里的克亚乌克潘都推进。

在步兵行动之前,英印军的火炮和迫击炮先向因丁村的日军阵地进行炮火压制。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当时棚桥支队还没来得及挖掘好防御工事。日军炮兵为了掩护友军,也开炮还击。棚桥大佐的联队指挥所,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炮弹击中,丧失指挥机能的,而凯文迪许准将和第6旅的其他几名被俘人员,也是在这时丧命的。达拉谟轻步兵团2营的撤退战打得相当漂亮,炮火给棚桥、宇野两个支队,都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17点左右,西奥博尔兹上校率部在克亚乌克潘都集结。后来,第6旅在通过梅宇岭日军炮兵阵地的时候,同样让日军饱尝了一顿炮弹的滋味。英印军炮兵从前车上解下火炮,发射烟雾弹和高爆弹,掩护步兵撤退。而日军在山间的火炮可能在极限射程就开了火,最后炮弹都落到海滩上的潮湿沙地里,然而跳着慢慢穿过英印军的行军道路,构不成什么威胁。

第6旅尽管失去了旅长,但代理旅长当机立断,火炮的充足弹药储备和炮兵的出色临敌表现,让他们的大部分兵力逃过了一劫。

然而日军的攻势并不是只有英军第6旅一个目标。在梅宇岭以东印军第47旅的活动地区,有一条小路,途经一个叫西诺的村庄,然后再到达因丁。就在第6旅撤退的时候,棚桥支队一部控制了这条小路,将47旅和友军分断,劳伊德当初担心的情况发生了。

旅长温布利准将知道形势危急,命令他的部队在6日黎明赶到因丁,但很快发现无法通过日军的阻击火线。温布利便决定绕开道路地区,直接从山地迂回进入因丁以南的夸森村,估计能够在那里与第6旅会合。温布利很快发现,在山地里,他的部队已经无法维持建制了,于是他下令丢弃包括3英寸迫击炮在内的重装备,返回山顶去寻找另一条撤退路线。有一个巡逻队来报告,日军已经占领了夸森村。温布利审时度势,下令全旅化整为零,让各部分头寻找他们能够找到的最佳逃跑路线,尽快撤离。47旅的绝大部分官兵成功脱离战场,在4月14日与第6旅会合。但当时他们已经不成建制,而且丢弃了自己的重装备,对新任师长洛马克斯少将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可用的战斗建制旅了。于是这个旅的幸存者,都被遣返至印度休整。

斯利姆在他的回忆录中,用灰暗的笔调叙述了那段时间的各种事件:“我几乎从未在一个战场见过如此悲惨的场面。很多事情都在变糟,非常精糕,而我们应当控制住事态,避免变得更加糟糕。”他非常想从洛马克斯手中接管战术指挥权,那样他就能够设法重新部署后方各旅,让他们掩护好布迪当―孟都公路,并且重整前方退下来的各旅。

斯利姆亲眼目睹了前线部队的惨败和低落的士气。只有英军第6旅是个例外,他们虽然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依然是一支坚强可靠的部队。而其他各旅的情况就差了一大截。埃尔文和韦维尔在两人的通信中,都表达了对前线部队低落士气的忧虑。

从4月中旬开始,阿拉干战场进入战斗间歇期,但日军显然不会就此罢休。4月20日,古闲中将命令日军第55师团各部占领布迪当和孟都。宇野支队承担这次战斗的主攻任务。为了增强宇野支队的战斗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命令第33师团将第214步兵联队2大队(大队长小川忠藏少佐)配属给宇野支队。松木平直行大尉指挥的112步兵联队第1大队,宫胁支队(213步兵联队),棚桥支队(112步兵联队主力)和第55师团师属炮兵各部分头出击,协同宇野支队作战。

新一轮进攻于4月24日开始,日军主攻部队宇野支队,沿着梅宇岭一路北进,一直饱受补给困难之苦。日军没有卡车,也没有骡马可用,不得不从棚桥支队拨出一个分队,专门负责用人力为宇野支队运送食品。

英印军第15军指挥部所在地吉大港,当时是一片愁云惨雾。军长斯利姆中将已经推断出古闲中将下一步肯定会向布迪当-孟都一线逼近,英印军的这两个据点,以及它们中间的“隧道山口”都是他的目标。第14师师长洛马克斯少将也认同他的观点。洛马克斯部下的英军第6旅,新近刚刚遭受日军宇野和棚桥两个支队的连番打击。他们当时在梅宇岭山脚和更北方的沿海走廊掘壕防御。在这个旅后方,洛马克斯还有第二个旅充当预备队。他认定日军会在梅宇岭东侧进行-次行动,于是决定给日军准备好一个陷阱,就在日军志在必得的目标布置,而且那个地方还要便于为陷阱加“盖子”。

洛马克斯为了布下这个陷阱,一共动用了6个营的兵力,其中2个营在梅宇岭集结,2个营沿梅宇河畔部署,另外2个营在孟都-布迪当道路正南的两座小山上理伏,构成这个陷阱的“坑底”。负责加“盖”的兵力大约为一个旅,会在日军钻进陷阱,向“隧道山口”推进时,把日军堵进陷阱。斯利姆也认为洛马克斯的这个计划简单易行,问题在于,他们现在能使用的部队,都是新近才遭日军打击,身心俱疲的一群败兵。

因丁、孟都和布迪当地区的战斗要图

宇野大佐的部队很快便杀到,气势汹汹,直取布迪当。印军第55旅首当其冲,在两座小山丘“297”高地和“275”高地附近,遭到宇野支队重击。55旅依托有利地形,就地阻击,好歹顶住了嚎叫着,端着明晃晃刺刀反复冲锋的日军攻势。宇野大佐见初战不克,不禁气恼,这不过是一群新败之兵,乘胜追击的日军哪里有攻不破的道理?亲自上阵督战,重新组织进攻。

4月28日,日军正在对印军55旅的阵地发动新一轮进攻,突然听到远方传来隐约的飞机引擎轰鸣声。不消片刻,55旅的英国军官就面露喜色,高声大喊:“那是我们的飞机!”话音刚落,盟军飞机已飞临战场上空。体型较大的轰炸机率先投下炸弹。还没等炸弹落地,战斗机已经呼啸着冲入低空,用机载机枪向日军扫射。

宇野支队激战许久,仍然奈何不了全部由印度士兵组成的第55旅,正在气闷,偏偏又遇到盟军飞机的空袭。日军即便凶悍,在这空中庞然大物投掷的炸弹和射出的铁流面前也难免心生惧意。盟军炸弹落地开花,日军为了避开空中打击,阵形已经乱了。机不可失,55旅旅长亨特准将一声令下,居高临下的印度士兵,向宇野支队发起了反击。宇野支队的队形一时极为难看,幸亏盟军飞机因为数量和油量限制,无法在战场上空久留。宇野大佐拼力督战,日军重整队形,勉强顶住印军的冲击。这时,印军侧翼传来一阵骚动。不多时,宇野支队就听到“九九”式步枪的射击声。棚桥支队及时赶到战场救应,使宇野支队免遭更大损失。亨特准将见形势已经逆转,不再恋战,指挥部队重新控制住曾与日军反复争夺的两座高地。

—时的挫折,只会让宇野爆发出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稍事休整,宇野支队在第二天就再度展开攻势。在棚桥支队的密切配合下,英印军已经无法抵挡宇野支队的冲击。一路向北挺进的日军,动向几乎同斯利姆与洛马克斯预料的完全一致,但是洛马克斯的设伏围攻计划还是失败了,因为负责组成陷阱底部的2个营难当重任,在日军的猛扑下,未能守住阵地。

印军第71旅派了兰开夏燧发枪团第10营的一个分队守卫控扼东隧道山口的“551高地”。日军在5月2日便一路向前推进,3日下午就用一波猛攻将这个英军分队赶下山。5月4日,宇野支队分别在两个位置切断了布迪当-孟都公路。

英印军的形势非常严峻。5月5日,斯利姆在和洛马克斯见面的时候,同意让他在必要的时候弃守布迪当,以便让第55旅和“隧道山口”以东的部队能够及时脱困,减少损失,但必须守住孟都。这时日军已经破坏了从布迪当通往孟都公路上的,位于4号里程碑位置的雷特维特溪上的桥梁,迫使第55旅和林肯郡团1营只得毁弃车辆,在6日夜间越野撤退。

5月8日,洛马克斯将他的部队部署到孟都周围,这已经违背了斯利姆固守孟都的命令,而集团军司令埃尔文中将也曾三令五申,必须坚守孟都。日军飞机在同一天空袭保利·巴扎尔和孟都,英印军征用的民间劳工都被迫转移逃命。5月9日,宫胁大佐率部来到布迪当以东的毛多克山一带,英印军原先部署的陷阱已经被数路日军彻底粉碎。

1943年5月8日19点,宇野支队拿下布迪当。这是一次军事意义颇为重大的胜利,因为布迪当是阿拉干军政府所在地。松木平大尉率领112步兵联队1大队从高杜萨拉出发,一路北进,目标直指孟都。

斯利姆中将非常痛苦地总结了这次战役:“这实在太像1942年失利的重演了,更加令人痛苦的是,我们这次是被兵力比我们少的敌军打败的。”斯利姆肯定不愿意重复1942年缅甸战役的痛苦失败经历,但他是一个知道采取何种措施更加明智的军事指挥官。斯利姆不顾集团军司令埃尔文那含混不清的命令,断然决定同意洛马克斯放弃孟都的行动。要依靠不久前刚刚失利,士气低落的英印军士兵来守卫孟都,一旦日军真的发动围城战,英印军只能迎来又一场惨败。英印军撤离得正是时候。当时敌后侦察部队已经报告,日军有一支部队正在东面进行大幅度曲线迁回,再不撤退,非但孟都不可能守住,就连退路都要被截断了。得到消息的洛马克斯,抓紧时间命令各部北撤。这样一来,经过数月艰苦而令人气馁的战斗以后,英印军再次退回到他们在1942年10月出发的阵地。

阿拉干战役日军战损一览

5月14日,日军松木平大队顺利拿下孟都,标志第一次阿拉干战役以日本陆军第55师团完胜告终。这一战日军合计伤亡1776人。英印军总损失达到5057人,其中916人阵亡,2889人负伤,1252人失踪。在战役刚刚结束后,日本在对内宣传时放言歼敌20000人,但这个数字显然是不可信的。而日军关于这一战的官方史料记载英印军阵亡4789人,被俘483人(包括3名军官),没有给出负伤的英印军人数。双方统计数据的差异,很可能是日军将大量英军负伤和失踪人员都计入了阵亡人数,这从日军没有给出英印军负伤人数这一点上可见端倪。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么日军记录的英印军总损失人数为5272人,与英军官方给出的英印军损失总数相比,差别并不大。无论从伤亡人数,还是这一战结束之后,双方所处的位置来看,都可以肯定,胜利者就是日军。总的来说,第一次阿拉干战役期间,日军无论战地表现,还是战役和战术行动的部署指挥,都更胜一筹,而英印军除了个别部队,尤其是英军第6旅在某些战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之外,乏善可陈,战役和战术指挥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亮点。表现更好的一方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这个结果非常自然。

【未完待续……】

0 阅读:19

星辰与大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