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三节 民族乐派(下)
向阳光
二、波兰民族乐派
(二)希曼诺夫斯基

本世纪波兰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希曼诺夫斯基(1882一1937),他的创作道路,极其艰巨与曲折。
1.生平经历
卡罗尔·马谢伊·希曼诺夫斯基于1882年10月6日,出生于蒂莫斯祖卡(现属乌克兰)一个波兰贵族家庭。正是在父亲辅导下,希曼诺夫斯基进行了最初的音乐学习,自幼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所以他在很小时就表现出音乐天赋。但少年时因病造成腿部残疾,小学时在家里学习,大部分时间用在音乐学习上。直到1892年(10岁),他进入耶丽沙维特格勒的古斯塔夫·涅高兹(Gustav Neuhaus Elisavetgrad)音乐学校,学习音乐理论和弹钢琴。1896年(14岁),希曼诺夫斯基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作曲)。可惜当时的作品,没有留到今天。

青年波兰运动,是1890—1918年之间发生在波兰的一场视觉艺术、文学和音乐领域的现代主义运动。某种程度上,它是1863年反抗沙皇占领的起义被镇压所导致的。先是一些新浪漫主义作家聚集起来,强烈反对此前的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审美,后来扩展到所有艺术领域。青年波兰运动推崇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新艺术思想,希望恢复自由表达的想象力与感觉。
这段时间,如1900年,也就是希曼诺夫斯基18岁时,写了9首钢琴前奏曲。1901年,赴华沙(波兰共和国首都)进行正规的音乐学习,即师从Z.诺斯科夫斯基学习对位和作曲、随扎维尔斯基学习和声,并开始早期的音乐创作。之后,旅居德国首都柏林、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等音乐圣地。1905年,对于希曼诺夫斯基是重要的一年,在民族意识增强和西欧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的影响下,尤其受到理查施特劳斯及其他作曲家的影响,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后又与G·菲泰尔贝格、L·鲁伊茨基、A·谢卢托等波兰作曲家组成“波兰青年音乐协会”,并一起成立了波兰青年作曲家出版公司,由W.鲁波米尔斯基伯爵(Władysław Lubomirski)资助,以出版物和组织演出形式,宣传波兰的新音乐,柏林爱乐乐团曾为他们举行了作品专场演奏会。

其目的在于推广波兰青年音乐家的新作品,也就是组织创作集团“音乐中的青年波兰”,力图复兴民族音乐,积极探索波兰现代音乐的发展道路。
1906年和1907年,他们举办的音乐会引起了议论,希曼诺夫斯基因为作品风格新颖开始被业界赏识,但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他们过于“现代主义”了。但是,希曼诺夫斯基很快获得了普遍认可。
1908年,希曼诺夫斯基离开柏林回到故乡。此时,他的乐曲已受到一些波兰音乐家的推崇,如鲁宾斯坦、菲泰尔贝格与其妹妹斯丹尼斯拉娃,曾指挥和演唱了他写的许多作品。并在波兰大提琴师科汉斯基的鼓励下,写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其他作品。
1909年,他的序曲和赋格作品在柏林的一次竞赛中位居十大;1910年,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在利沃夫获得一等奖;1912年1月18日,希曼诺夫斯基在维也纳举办了第一场个人音乐会,演出了包括《第二交响曲》(Op.19)和《第二钢琴奏鸣曲》(Op.21)在内的作品。
1914年3月底,希曼诺夫斯基在朋友斯特凡·施皮斯(Stefan Spiess)陪同下,开启了一段对他的艺术发展至关重要的旅行。他先后游历了阿尔及尔、君士坦丁堡、突尼斯,回来时又在罗马和巴黎停留,听到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然后去了伦敦。对异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希曼诺夫斯基的家庭转移到伊利萨维格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切断了希曼诺夫斯基在欧洲的联系,也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1917年,他的兴趣又转向文学,创作长篇小说。他花大量时间研究哲学和文学,还写了一本未曾发表并且大部分已经遗失的有同性恋和色情倾向的小说《少年英姿》(Efebos),以及一些诗歌。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宣布废除过去沙皇同外国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波兰的主权和统治。波兰沦陷123年来重新获得独立,拥有了新的领土边界。那些像希曼诺夫斯基家族一样来到波兰的人,抛弃了他们原来的一切,被迫从一无所有重新开始。
希曼诺夫斯基在此期间以及以后的音乐创作,显然从旅行中获益匪浅,多样的音乐,使得他灵感迸发,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开始关注古老异域主题,他简化了作品的质地,去除了厚重繁杂的复调,更多地将它们引向亮丽的和声背景,体现了印象派特征,即淡化旋律的意义,强调声音的印象价值。
1919年,希曼诺夫斯基兴奋地返回祖国,定居华沙。1920—1921年,他与挚友小提琴家科汉斯基、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一起两次访问美国,并举办音乐会,受到评论家和公众的好评。后又去了巴黎、伦敦访问,参加过当地一些现代作品音乐会。回国后致力于发展波兰民族风格,创作了几部受民间故事启发的作品。这些品质都在他的歌剧作品《罗格尔王》中得以展现。

1924—1926年,希曼诺夫斯基主要居住在巴黎,演出自己创作的作品。这位自称“我宁可在波兰做平民,也不愿去别处做富翁”的波兰作曲家,谢绝了担任待遇丰厚的埃及开罗音乐学院院长的聘请。1926年,他欣然出任华沙音乐学院的院长。
从1926年起,希曼诺夫斯基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波兰新一代作曲家工作中,在此期间,他还改革了教学方法。由于他的教育改革,遭到重重阻力而辞职。此后,虽再次出任新建立的波兰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但为期很短,学院被新任教育部长解散。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希曼诺夫斯基搬到了扎科帕内,在那里他对波兰民间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承担起创造波兰民族风格的使命,这是自肖邦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尝试。他沉浸在波兰高地人的文化中,在新风格创作中吸收他们的调性语言、切分节奏以及婉转旋律。

1922年—1937年,也就是希曼诺夫斯基在逝世前的这15年间,分别居住在华沙和塔特尔山区的疗养地扎科帕内。由于其创作上的成就,他于1930年获波兰国家音乐奖;同年获波兰科拉克夫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但这一切都未能使这位不善理财的艺术家摆脱经济拮据的窘境。晚年为了生活,虽疾病缠身,仍不得不去西欧从事体力和精神上都无法承担的钢琴演奏活动,以致彻底损害了自己的健康。由于繁重而紧张的生活,使他的肺结核恶化,不得不于1929年去疗养。疗养期间,他还撰写了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
1930年,因患肺结核辞去院长职务。1933年,他完成了《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由科汉斯基进行首演。在此后的一年里,他以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自己的作品《交响协奏曲》。由于身体日渐虚弱,希曼诺夫斯基不得不再随后几年边作曲边求医,一直跟肺结核作斗争。1936年,做最后的治疗,但不再有效。终因久病不愈,于1937年3月29日,在瑞士洛桑疗养院去世,享年55岁。
对作曲家生前未曾给予物质上关照的当时的波兰政府,在作曲家逝世后却大举操办,举行隆重的葬礼,对此,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愤慨地写道:“多么辛辣的讽刺!这么多年来,是他们卑劣的吝啬使得我可怜的卡罗尔受尽穷困,现在他们却情愿为这种排场不惜花费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