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三节 民族乐派(下)
向阳光
三、罗马尼亚民族乐派
(二)埃内斯库

1.生平经历
乔治·埃内斯库(1881—1955),埃内斯库于1881年8月19日出生在罗马尼亚摩尔达维亚的利汶尼村(今以他的名字命名)。埃内斯库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地主的地产管理人,喜欢唱歌并且指挥着一个合唱团,还拉得一手绝妙的小提琴。他的妈妈能演奏钢琴和吉他。4岁时,他就随民间艺人学琴,跟罗马尼亚吉普赛小提琴家契奥罗学小提琴,5岁时学乐理,并开始尝试作曲。由于非凡的音乐天赋显露极早,7岁时他便以一个熟练的小提琴手的身份,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先进预科班,9岁提前一年升入音乐学院本科班,师从J.黑尔梅斯贝格尔学小提琴,从R.富赫斯(1847—1927)学和声、对位法和作曲,从G.黑尔梅斯贝格尔学室内乐。

他还努力学钢琴、大提琴、管风琴和音乐史。1892年,他初次在维也纳登台,演出马斯奈的作品《维特》。1893年,作为学校乐团的成员,他曾在勃拉姆斯指挥下演奏。同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荣获奥地利“音乐爱好者协会”银质奖章。1894年3月8日,乔治·埃内斯库在布加勒斯特举行首次独奏音乐会,展现出成熟的艺术表演才华。回国后,于1895年,他又前往巴黎,从1895至1899年,在巴黎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从法国作曲家马斯内(1842—1912)、福雷(1845—1924)学习作曲,深受马斯内的赏识,又随比利时小提琴家马尔西克(1848—1924)学小提琴,毕业时获得了学院的历史悠久的大奖。

到16岁那年,乔治·埃内斯库已经写出了4部练习交响曲和两部成熟的作品:管弦乐曲《罗马尼亚之诗》、《D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2),1898年2月6日、17日在巴黎相继演出,大获成功。他的名声很快传到布加勒斯特,舆论称赞他是罗马尼亚音乐界“一轮新的太阳”。
之后,他定居于巴黎,与巴黎许多音乐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以作曲家的身份,在巴黎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还频繁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奏,并定期返回罗马尼亚演出。其演奏自然朴素,真切动人,在表现快速乐段时充满了魅力。他的a小调《古风》钢琴组曲(作品3,1897)、管弦乐曲《田园幻想曲》(1896—1897)、《f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26,1898)、《f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6,1899)等相继完成。1899年,他在巴黎音乐学院以小提琴演奏比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毕业。

简单地说,从1888—1899(11年),乔治·埃内斯库先后在维也纳和巴黎两所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师事奥地利作曲家富赫斯和法国作曲家马斯内与福雷。不到16岁就在巴黎开音乐会,演奏自己的弦乐五重奏、钢琴组曲、小提琴奏鸣曲和歌曲。所作交响组曲《罗马尼亚之诗》(1897)和歌剧《俄狄浦斯》(1931)都是在巴黎初次演出的。

然而,他的民族风格的音乐很少受法国的影响,作品中洋溢着风格化了的罗马尼亚民间色彩,尤以《罗马尼亚之诗》和A大调、D大调两首《罗马尼亚狂想曲》(1901,1902,作品11)以及《罗马尼亚流行主题音乐会序曲》(1948)为代表。《罗马尼亚之诗》第二乐章运用了罗马尼亚民歌和罗马尼亚旧国歌素材。歌剧《俄狄浦斯》虽非民族题材,音乐还用了四分音,却也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格调。这些作品都是他一生中,最受欢迎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作品。
为了获得生活的保障,埃内斯库选择了小提琴演奏为职业。1915—1916年间,他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一套共十六场的“小提琴音乐史音乐会”。20世纪初至50年代,他以小提琴家、钢琴家、室内乐演奏家、指挥家等多重身份,经常在国外旅行演出,几乎走遍欧洲各国首都和美国各大城市。他总是争取机会在国外介绍罗马尼亚音乐和本国作曲家的作品。

乔治·埃内斯库富于正义感和爱国思想,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非常热爱本国的音乐事业,从1912年开始,他便把自己在国内演出的全部收入,用作鼓励民族音乐创作的基金(直到1946年为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马尼亚经常到各地和医院演出慰问伤病员,为伤残军人与孤儿举行许多音乐会。战后,他是“罗苏友好协会”创建人之一,同D.奥伊斯特拉赫等苏联著名演奏家们结下艺术友谊;1920年,他还参加筹建罗马尼亚作曲家协会的工作;1944年,当罗马尼亚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出来时,他更积极参与复兴祖国文化生活的活动。晚年,乔治·埃内斯库侨居国外,由于身患重病,没能实现他长久以来一直期待着的回归祖国的愿望。1955年5月4日,乔治·埃内斯库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