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三节 民族乐派(下)
向阳光
二、波兰民族乐派
波兰,是东欧音乐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民间舞曲波洛奈兹、马祖卡和克拉科维亚克,分别在17、18和19世纪传到欧洲各国,成为巴罗克时期(巴赫)、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和浪漫时期作曲家(韦伯、舒伯特、肖邦)的创作素材。1596年,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华沙渐渐成为波兰的音乐文化中心。1765年,华沙成立了民族剧院,演出早期的民族歌剧,影响最大的是生于波希米亚的波兰作曲家杨·斯特凡尼(1746一1829)作曲的《克拉科夫人和山民》,1794年3月1日演出于华沙民族剧院,获得空前的成功,作为剧院的保留剧目,连演了65年。但真正用民族音乐语言创作的第一部波兰民族歌剧,则是莫纽什科的《哈尔卡》(1848)。
1.莫纽什科

(1)生平经历
①少儿时代
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1819-1872),莫纽什科于1819年5月5日出生在明斯克附近的乌贝尔庄园一个军官家庭,母亲爱好音乐,并擅长弹琴、唱歌,家里同当时波兰知识界人士常有来往。父母亲虽然没有想要培养孩子学音乐,但小莫纽什科对当时家里的音乐生活,对庄园左近农村流行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民间歌舞,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此外,由于母亲的循循善诱,莫纽什科从小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便接触和喜爱祖国的许多民族史诗和波兰诗人的一系列诗歌。民间音乐和包括密茨凯维支在内的波兰诗人的革命诗篇,就是这样从小印入他的心田,后来并对他的世界观和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827-1830年间,莫纽什科在华沙跟从弗雷耶尔学习;1831-1836年间,他进普通中学读书;1837—1839年间,莫纽什科又去柏林师从隆根哈根学习音乐,用近三年的时间学习作曲理论和指挥。
②青壮时期
1840年(21岁),回国后在维尔纳的教堂里任管风琴师和音乐教师(1840一1858),在此期间,创作并演出了许多小歌剧和歌剧。他住在维尔诺历时18年,在这里,由于政治落后,音乐闭塞,再加上婚后子女众多,生活困难,莫纽什科长期处于不顺适的逆境。但是,正是在这里,他满怀创作激情,孜孜不倦地为实现他自己的艺术理想而竭尽全力——为当地和明斯克的剧院,写作一些小歌剧和喜歌剧,如《理想》、《新唐吉诃德》和《夜宿亚平宁山》等,并为一些戏剧谱写配乐。不过,这些戏剧音乐的创作并不怎么成功,作品甚至大都没有保留下来,倒是他的一些浪漫曲和歌曲创作,真正打动了许多听众的心,为他争得了声誉。

1846年,为了挣脱维尔诺和明斯克的保守空气,为了结识首都知识界人士,莫纽什科来到华沙。在这里,他为波兰作家沃伊齐茨基(1824-1882)的小说《戈拉尔卡》所感动,便根据同当时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密切联系的这一题材,写成了歌剧。也就是说,莫纽什科的《哈尔卡》一剧取材于沃伊齐茨基的小说《戈拉尔卡》,不仅题材是民族的,音乐语言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没有直接引用民间曲调,形式介于传统的分曲歌剧和新型的乐剧之间。在1848年1月1日在维尔诺的一个小型露天舞台上,在没有布景和道具的情况下进行首次演出。同年,莫纽什科出版了他的第一册《家庭歌曲集》——这套歌曲汇编是他毕生精力的重要结晶,总共包括12册,收集270首歌曲,其中6册直到作者死后方才出版。但是,促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转折的,却是他的歌剧《哈尔卡》。
此后,经过整整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这部歌剧《哈尔卡》在1858年元旦在华沙歌剧院上演,获得极大成功,

改变了歌剧院对莫纽什科的看法,很快地他便从维尔诺迁居华沙。50年代末,担任华沙歌剧院的指挥,并在华沙音乐学院执教,在生前最后几年还被聘任华沙音乐学院的教授。莫纽什科的音乐作品鲜明地融合了民族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誉为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始人。
③晚年生活
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在华沙时期(1858-1872年间)的创作,特别富有成果。他的几部优秀歌剧创作,如对波兰贵族进行辛辣讽刺的《伯爵夫人》(1860)、以爱国思想为基础的《凶堡》(1865)和杭议社会不平等的《帕里亚》(1859—1861年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他根据密茨凯维支的诗剧《先人祭》第二部而写的大合唱《幽灵》(1869)和以叔事诗《克里冰亚十四打诗》中的八首写出的同名大合唱(1867),也为他的后期创作增添了光彩。

后一作品的风格和音乐语言同肖邦的音乐最相接近,波兰音乐评论界有时把它称为“声乐夜曲”,以同肖邦的《夜曲》相比拟,这并不是偶然的。除此之外,莫纽什科在这些年代还应许多小型剧院和小型音乐会组织者的要求,同时也因自己在歌剧院的指挥工作的需要,写过各种体裁的大量“实用音乐”作品,包括嘻游曲、幕间音乐和歌唱剧等,他还写了一系列宗教音乐作品,如弥散乐、教会清唱剧和安魂曲等,他的器乐作品有3首序曲、2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琴曲等。但是至今仍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乐队作品,几乎只有他的歌剧《哈尔卡》序曲。
莫纽什科晚年因遭受音乐评论界日益频繁的攻击而深感优伤和痛苦,物质生活的困境也使他难以度日,只是歌剧《哈尔卡》在布拉格(1868年,由斯美塔那指挥)和彼得堡(1870)的上演,给他带来了一些安慰。1870年,莫纽什科在创作上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却受到心脏病的严重袭击,1872年6月4日终于在华沙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