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初年,唐高宗李治的后宫中,一场无声的厮杀正在上演。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门第煊赫,却因性情端肃、不善媚宠,渐失帝心;而萧淑妃娇艳善妒,诞下皇子李素节后更是独占恩宠,甚至觊觎后位。
为扳回颓势,王皇后将目光投向了感业寺中那个曾令李治念念不忘的女人——武则天。

一、棋局之始:深宫中的绝望与算计
1. 王皇后的困境
①失宠之痛:萧淑妃恃宠而骄,屡屡以“皇子生母”自居,甚至公然讥讽王皇后“无子无宠,空占中宫”。
②家族压力:太原王氏多次暗示“若后位不保,家门蒙羞”,逼其尽快固权。
③偶然听闻:宫女密报李治曾私访感业寺,与武媚娘“相对而泣”,王皇后猛然惊觉:这或是制衡萧淑妃的棋子。
2. 选武代萧的考量
①身份可控:武则天曾是先帝才人,出身寒微(武士彟虽为开国功臣,但属寒门),无外戚势力,即便得宠亦难威胁后位。
②旧情可用:李治对武氏余情未了,若助其回宫,既能分萧淑妃之宠,又可令武氏感恩依附。
③佛门枷锁:武媚娘已剃度出家,若无皇后首肯,绝无可能重返宫廷——王皇后自以为握住其命门。

二、落子无悔:接武则天回宫的暗流
1. 王皇后的布局
①以贤示人:先向李治进言:“武氏侍奉先帝有功,令其长守青灯,恐损陛下仁德之名。”
②打通佛门:暗中贿赂感业寺住持,令其谎称“武氏已蓄发还俗,可充宫人”。
③舆论造势:散布“天子重情,不忍旧人凋零”的流言,淡化伦理争议。
2. 武则天的顺势而为
①卑微示弱:初入宫时,对王皇后“日夕侍奉,卑辞屈体”,甚至主动将长子李弘(生于永徽三年)交予皇后抚养。
②离间之计:一面以“萧淑妃诅咒皇后”等谗言挑拨,一面将皇帝赏赐的珍宝转赠中宫,营造忠顺假象。
③双面逢源:史载“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王皇后浑然不知,自己正亲手将猛虎引入卧榻之侧。

三、史书缝隙中的真相与谎言
①正史隐笔:
《旧唐书》称“王皇后为消萧妃之宠,讽上以武氏入宫”,将责任推给皇后;而《新唐书》直言“后欲以间淑妃之宠”,暗示主动谋划。
②野史补遗:
唐人笔记《朝野佥载》绘声描写王皇后与武氏密谈:“汝若分萧贱R之宠,吾必保汝富贵!”武氏伏地泣谢,眼中寒光却令皇后心悸。
四、反噬:从盟友到死敌
1. 王皇后的误判
①宠冠后宫的威胁:武则天回宫次年即封昭仪,接连生子,李治“废朝政,昼夜专宠”。

②寒门与士族的对决:王皇后联合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打压武氏,反激怒意图集权的李治,加速了“废王立武”的政变。
③厌胜之祸:武则天诬告王皇后“以巫蛊诅咒圣上”,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 萧淑妃的末路
永徽六年(655年),王皇后与萧淑妃同被废为庶人,囚于冷宫。
李治偶生恻隐,欲探视二人,武则天得知后下令“骨醉之刑”(断手足、浸酒瓮),并詈骂:“令二妪骨醉数日!”

五、历史的讽刺
王皇后一生最错两步棋:
1. 低估武则天的野心:她以为武氏是“寒门孤女,可随手拿捏”,却不知对方早将感业寺的屈辱炼成淬毒的刀刃。
2. 误判李治的权欲:她视皇帝为傀儡,企图以“士族联姻”固权,却未察觉李治正欲借武氏之手,打破关陇贵族对皇权的桎梏。

最终,这场“制衡游戏”以王皇后、萧淑妃惨死,武则天登上后位告终。
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若无王皇后的“引狼入室”,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或许终将湮没于青灯古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