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死人谁有权利?

马俊哲律师 2025-04-22 14:45:39

【一、活人死人谁有权利?】

人死了到底还能不能被定罪?你可能会说:人都没了还定什么罪?但法律里还真有这种让人挠头的案子。老张和老王因宅基地纠纷大打出手,老王失手将老张推下山崖致死。老王的律师辩护:“人死了就没有生命权,老张死前最后一秒还没断气,等老张真死了,生命权才跟着消失,老王最多算故意伤害未遂!”法官听完当场拍桌:“胡扯!人活着的时候他下手了,当然要判故意杀人!"这里的关键在于,法律保护的不是"尸体",而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再来说说,谁有生命权?那肯定是活人,对吧?死人可就没有生命权了。那问题就来了,从有生命权到没有生命权,这个转变的瞬间,到底算不算侵犯了生命权呢?就像你端着碗热汤圆,汤圆在碗里时是你的,掉地上就不是了。可汤圆在半空中的瞬间到底算谁的?

就拿安徽老太割绳案来说。70岁老太因不满装修污染,持刀割断高空作业女子安全绳。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法律依据是:行为人主观有杀人故意(针对要害部位),客观实施危险行为,但因女子未坠落而未死亡。根据《刑法》第23条,未遂犯可比照既遂从轻处罚,但因情节恶劣,仍面临重刑。

本案的法律争议点:生命权的“生死界限”。

刚宣判的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周立人因与室友矛盾,向寝室内两名室友共食的罐装麦片内投放剧毒物质致1人死亡。一审法院认定其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该案争议点:被害人死亡后生命权已消失,为何仍构成“既遂”?根据《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以“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为要件,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并导致死亡结果,即构成既遂。

法律将“生命权受威胁”视为独立保护对象。即使未死亡,只要行为有致命风险且主观故意明确,即可定故意杀人未遂。这解决了“死亡瞬间生命权消失”的悖论——法律提前介入保护生存利益,无需等到死亡结果。

通俗解释:法律认为“杀人即剥夺未来可能的权利”,比如开头说的案例,老张若活着可能创业成功、赡养父母,这些“未来利益”受法律保护。

再打个接地气的比方:你家闺女寒窗苦读考上清华,揣着录取通知书去报到,半道被人烧了通知书。虽然闺女还能活着复读,但这烧通知书的行为就该吃官司。生命权也是这个理——杀人不仅夺人性命,更是掐灭了人生这本没写完的书。

【二、死人权利归谁管?】

说到盗墓这事儿,法律界的头疼程度不亚于处理婆媳矛盾。2021年广西廖氏祖坟案,张三等人挖开百年古墓,顺走了陪葬的玉器。你说这是盗窃还是捡破烂?要按活人权利论,墓主人都化成灰了,拿他的东西顶多算捡无主物。可村里老人气得直跺脚:"这分明是刨祖坟!"最后法院判了盗窃罪,你猜法官怎么说的?"刚死的人财物归家属,死了百年的...那就归国家!"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凡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墓葬均属国家所有,无论墓主后人是否存在。

假如张三听见坟墓里传出手机铃声,挖开发现是陪葬手机。他跟来电者说"人死了别打了",这算盗窃还是捡手机?

还有个黑色幽默的"金牙案":殡仪馆临时工偷换死者金牙,被抓后辩解:"我这是帮他们减轻负担,金牙多沉啊!"你说这算盗窃还是好心办坏事?最后按盗窃罪判了,因为金牙虽小,承载的却是家属的念想。就像王奶奶临终前,硬要把假牙留给孙子当纪念,你说这假牙值几个钱?可搁谁家都是传家宝。

再说下,死者有权利吗?比如,有人侮辱死者,这种行为违法吗?有人在张三的尸体嘴里塞臭袜子,这算不算侮辱尸体?法律上说:算!根据《民法典》第994条,死者的隐私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或者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从这条法条可以看出,死者的权利似乎是属于遗属的。

我给大家讲个侮辱尸体罪的案例。2008年福建南安“水葬母亲案”:农民工王某因无力火化母亲遗体,含泪将遗体装进麻袋,沉尸“水葬”,法院以“侮辱尸体罪”判刑1年。

大家觉得这构成侮辱尸体罪吗?如果你认为侮辱尸体罪只是侵犯了遗属的尊严,那农民工王某的行为自然没有侵害自己的尊严,那就不构成犯罪吗?但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基本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刑法》第302条规定的“侮辱尸体罪”是放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扰乱公共秩序罪”中,而没有放在“侵犯公民个人权利、民主权利罪”那一章。也就是说,立法者认为侮辱尸体罪侵犯的主要是社会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还有个更离奇的"鬼妻案":光棍汉买女尸配阴婚,被女方家属告上法庭。你说这算买卖尸体还是民俗传统?法院最终判了侮辱尸体罪,但考虑到农村习俗从轻发落。这事闹得沸沸扬扬,连民俗专家都出来吵嘴:有人说这是封建糟粕,有人说是文化遗产。要我说,甭管阳婚阴婚,强买强卖就是造孽。

法律上来说,尸体并不算遗产,但它受到《刑法》第302条的保护,如果有人对尸体不敬,比如侮辱、破坏,就可能触犯“侮辱尸体罪”。我们可以把尸体看作是“人生最后的尊严”,破坏它就是对人尊严的践踏。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家属同意,对尸体进行处理是可以的。另外,如果家属签署了捐赠协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也是合法的。但要是家属私自买卖遗体器官,那就可能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了。有个冷知识,盗窃尸体最高能判三年有期徒刑!

【三、生命权到底属于谁?】

有人问,如果是自愿求死的,帮助者是否应该免责?还真有这个案例,2023年浙江“安乐死”案,一名女子因母亲癌症晚期病痛难忍,在母亲要求下购买药物帮助其结束生命。母亲服药后死亡,女子主动投案。你说这是孝心还是犯罪?法院认定:虽出于孝心,仍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三年。理由很直白:"生命权是老天爷发的信用卡,只能刷不能销!"这话说得在理,要是人人都能随便销户,社会还不乱套了?

还有个哲学难题:要是杀人反倒成全了死者心愿,这账怎么算?比如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王某,求兄弟给个痛快。兄弟真动手了,算不算行善积德?法律给出了冷酷答案:就算死者含笑九泉,杀人者照样要吃牢饭。因为法律要守护的,是"活着"这个基本秩序。就像交通规则,甭管您多着急,红灯就是不能闯。

当前我国法律并不认可“安乐死”行为。无论个人是否自愿,若有人协助其结束生命,都可能触犯故意杀人罪,这是依据《刑法》第232条的规定。

从国际视角来看,不同国家对“安乐死”态度不一。例如,荷兰允许在特定医学和伦理条件下实施“安乐死”。而我国则坚守“生命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协助自杀行为。

我国《宪法》第33条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刑法》第232条将故意杀人定为重罪,这体现了国家对生命权的坚决保护。

【四、法律和道德】

有人说:"法律就是写在纸上的道德!"但法律和道德还真不一样。

古代有个孝子,为了给爹治病去偷药。按道德说他是孝子,按法律说他是小偷。这时候法律怎么办?法律上说:先管违法,再讲人情!就像您家孩子考试作弊,老师先要批评他作弊不对,再问他为什么作弊!

再比如有人被冤枉杀人,坐了十年牢才平反。这时候法律怎么办?法律上说:错了就得改!就像您买了个假手机,商家必须赔钱道歉!

还有人问:杀老人和杀孩子罪过一样吗?法律白纸黑字写"人命无价",可我们心里难免嘀咕。八十老人和十岁孩童,谁更让人痛心?就像菜市场里新鲜白菜和蔫白菜,价钱能一样吗?可法律这杆秤必须端平,否则今天能看人下菜碟,明天就能找借口害人。假如一个凶手专挑八十岁以上老人下手,还辩称"帮社会减轻负担"。这时候法律怎么办?法律不看事后名声,只管当时行为。就是要守住"生命平等"这条铁律。

还有个细思极恐的问题:要是能预知某人将来会变恶魔,现在杀他算不算为民除害?《刑法》给出明确答案:就算你有月光宝盒穿越未来,现在动手照样是犯罪。因为法律只认眼前事实,不搞"未来审判"。这道理就跟不能因为孩子考试作弊,就断言他将来会抢银行一个样。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标准的法律!

【五、活着】

最后一个问题,法律为啥这么执着于"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奇迹!就像你家孩子出生时那声啼哭,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法律就像家里的防盗门,既要挡住坏人,也要守住活着的念想。有人觉得活着太苦,可您想想:没有黄连的苦,哪能尝出蜜糖的甜?就像我们农民伯伯们,不经历三伏天的汗,哪来秋收时的笑?那些动辄轻生的年轻人该明白:您现在嫌弃的人生剧本,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珍宝。就算起手抓了把烂牌,也要咬牙打好。因为生命这出戏,不到落幕谁也不知道结局有多精彩。

有个佛教故事说得好:小和尚问师父为何要受苦,师父把盐撒进水杯和湖泊。水杯咸得发苦,湖泊却依然清甜。生命中的痛苦就像这盐,你的心量越大,苦味就越淡。

法律说到底是为了守护生者的尊严,每一个判决都在平衡“杀人偿命”的朴素正义与“生命权不可侵犯”的法治精神。作为普通人,我们既要敬畏法律,也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毕竟,每个人的生命权,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就像老话说的:"人活着要清清白白,人走了也得干干净净。

要是你家孩子得了绝症,你会怎么做?是全力救治还是尊重孩子意愿?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0 阅读:7

马俊哲律师

简介:分享法律知识、传播正能量、《律战行动》月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