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讲到,英国无休止的轰炸使提尔皮茨彻底失去了战斗力,但陷入PTSD的英国人依旧不能放心,他们决定将这位北方皇后彻底炸成废铁……
致命一击
1944年9月对于德意志第三帝国来说,崩溃的时刻已经为期不远了。到了9月中旬,因为战局的持续恶化,德国人此时对“提尔皮茨”号的修复已有心无力。由于盟军对挪威方面发起进攻的可能性依旧存在,所以德海军司令部在权衡后最终停止了对于“提尔皮茨”号的修复,并决定将其拖航到特隆姆塞港的航道中固定下来,那里距离阿尔滕峡湾320千米,被认为是盟军进攻最有可能发起的地方。德国人打算将“提尔皮茨”号安置在航道的浅水处并建筑沙堤使之固定下来,这样即使其最后被击沉,也依旧能够坐沉海底,并继续用它的380毫米主炮攻击盟军部队。

10月15日,在德国海军司令部的命令下,4艘大马力拖船驶入阿尔滕峡湾,这艘令英国人寝食难安近三年的巨舰即将踏上它最后的征途。此时,“提尔皮茨”号的修复已经初见成效,在技工和水兵们日夜抢修下,部分锅炉和一个轮机被修复了。尽管动力仅能使军舰以10节航速“蠕动”,但已能为拖船起到辅助作用。
就在“提尔皮茨”号踏上征途后不久,英国人的侦察机便发觉到德国人的动向,并开始了严密的监视。10月18日,“提尔皮茨”号到达特隆姆塞附近的巴尔斯峡湾内哈洛伊岛边的锚地,但德国人发现此处水深18米,而不是最初预计的12米,这样,如果“提尔皮茨”号的一侧进水,仍可能倾覆。虽然有人提议向锚泊点投掷石料来降低水深的建议,但是德国人很清楚他们的行动已经被英国人察觉,敌人不会永远在一旁观望。因此,德国人立刻开始在“提尔皮茨”号周围修筑沙堤,并在锚泊点周围部署防空火力。英国人自然也没闲着,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德国人到底在干什么(尽管他们不明白德国人到底想干什么)。
由于“提尔皮茨”号南移,所以“兰卡斯特”轰炸机可以在经过适当的改装后直接在英国北部机场起飞。英国人为第9和第617中队的“兰卡斯特”换装了新型的“马林”XIV发动机,拆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设备,将多余的空间全部用来安装燃料箱。
10月24日,“清除”行动正式开始。尽管此时的“提尔皮茨”号已经不会再对英国人造成威胁,但它在英国人眼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艘重型主力舰”那么简单。英军攻击主力依旧是皇家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第9和第617中队,从苏格兰北部的沃西莫斯基地分别出动了13和19架“兰卡斯特”,每架飞机携带一枚“高脚柜”炸弹。
同前几次一样,轰炸机依旧以编队形式接近目标。但是因为天气不佳,投弹很难找到准头。一枚近失弹在“铁皮车”号的尾部爆炸,尽管没有对舰体造成多大损伤,但是巨大的爆炸将“提尔皮茨”号唯一一个尚能驱动的螺旋桨轴彻底破坏,变速箱齿轮舱也遭到破坏,“提尔皮茨”号最后的动力自此完全丧失。轰炸中,一架“兰卡斯特”的一个发动机被德军高炮弹片击伤,但飞行员最后将飞机安全降落在了瑞典。

投放高脚柜的兰开斯特
1944年11月12日,英国皇家空军第三次出动第9和第617中队合计32架“兰卡斯特”轰炸机,每架飞机携带一枚“高脚柜”炸弹,执行“问答集”行动。这将是1944年最后一次机会,因为11月27日后,极夜又将降临挪威北部地区。
11月27日的早晨非常寒冷,苏格兰北部沃西莫斯基地的飞机跑道上结着厚厚的霜,这使本来就显得有些吃力的起飞过程因为严重超载变得更加危险,所幸所有“兰卡斯特”都在凌晨3时安全起飞。与以往情形不同,这次英国人没有编队接近目标,而是分散开来向目标南部的预定集合点飞去,目的是迷惑德国人的防空雷达。
上午9时许,所有飞机在特隆姆塞东南方向160千米的特尼亚·特洛斯卡湖上空汇合,随后组成编队转向西北方向并爬升到14000英尺(约4267米)高度,以便穿越特隆姆塞南部一系列高耸的山脉。按照原定计划,大编队将在进一步接近目标时 分成四队从多个方向发起攻击。此时,英国飞行员都知道这不是荒僻的阿尔滕峡湾,因为特隆姆塞附近的巴社福机场驻扎有德国的战斗机部队,而这次出动的“兰卡斯特”为了减轻重量,甚至拆除了尾部的炮塔以便携带更多燃料,因此当德机来袭时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
9时28分,德国人的瞭望哨发现“兰卡斯特”从多个方向扑来。随着防空警报的发出,海湾内的所有防空火力点和“提尔皮茨”号上的高炮相继开始射击,烟雾散布装置也开始工作,不过巴尔斯峡湾和阿尔滕峡湾的地形差异很大,烟雾很快就在广阔的水面上散开,而此时的巴尔斯峡湾上空连一架德国战斗机都没有!因为根据德国空军的判断,英国轰炸机的攻击目标是机场,因此就在“提尔皮茨”号死到临头的这个时刻,数十架德国战斗机却在机场上空兜圈子。
第一枚“高脚柜”在9时41分被投下,准确命中“提尔皮茨”号左舷舯部,剧烈的爆炸使左舷舯部的水线位置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舰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左倾斜20度。为了制止舰体进一步左倾,德国人被迫向右舱室注水,试图阻止船身倾覆。但“高脚柜”依旧不断被投下,很快又有一枚命中,位置依旧是左舷,不过这颗的落点稍稍靠后。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抗住两枚12000磅炸弹的直接命中,“提尔皮茨”号的左倾很快加剧到了70度,舰体的翻覆已经不可避免。9时50分,最后一枚“高脚柜”被投下,英机随即开始返航。

倾覆的船体
此时的“提尔皮茨”号已经危若累卵,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爆炸在舰体内不断发生。两分钟后,又一次猛烈的爆炸后,这艘传奇巨舰终于翻覆在哈伊岛南侧海域,露出了它那暗红色的船底。燃烧和小规模爆炸依旧继续着,上千名水兵被困在翻覆的船体内……由于舰体几乎是底朝天翻覆,所以尽管水很浅,水兵依旧无法逃生。少数幸存者通过被炸开的破口冲出了这个废墟,但是更多的人却被灌入舰体的海水以及爆炸产生的大火所阻隔,只能被困在残骸里等死。岸上的德国人没有抛弃他们,在征用了当地几乎所有的乙炔切割枪后,他们登上翻覆的舰底,切开底部的钢板,将少数幸运逃到底舱的水兵救了出来。累计救出85人,更多的被困者再也没有机会感受挪威海岸寒冷的阳光……
结语
1944年底,从东线的华沙城到西线梅斯要塞,庞大的盟国作战部队正逆着当年德国前进的路线向第三帝国的腹地蜂拥而去。他们的推进时如此之猛,以至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一系列据点以及东普鲁士在转眼之间就处在了苏联红军的重兵威胁之下。此时,在波罗的海内苟延残喘的德国海军不得不负担起所有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人撤回本土的艰巨任务。第三帝国的最后崩溃已经不可避免,尽管此时的德国本土已经成了一个没有顶盖的要塞……但那里毕竟是德国人的故乡……
“提尔皮茨”号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像一座纪念碑一样安静地躺在巴尔斯峡湾内。直到1949年,它最终被一家挪威公司以10万挪威克朗的代价从挪威政府那里获得了残骸的所有权。到1957年,“提尔皮茨”号舰体被彻底拆解,大卸八块后的钢材统统被当作废钢铁送入了炼钢炉之内,一代传奇巨舰就这样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主要技术参数
舰长253.6米,舰宽36米,吃水9.9米;设计排水量45474吨,满载排水量49429吨;动力装置采用12台锅炉,主机设计功率13.6万马力,最大功率15万马力,最大航速30.8接节,续航能力9500海里/16节;侧舷装甲最厚处315毫米,主炮正面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装甲总重17450吨;舰载机为4架阿拉杜Ar196A-3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和联络);武器为4座双联装380毫米52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口径的副炮、7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0门20毫米高炮(1944年7月后增致78门)、2座四联装533鱼雷发射管;雷达电子设备包括3部FuMO-23雷达和1部FuMO-27雷达(1944年春被1部FuMB-26雷达取代)、1部FuMO 212/213雷达(1944年春加装)、1部TIMO雷达(1944年春被一部FuMB 4 SAMOS雷达取代)、1部FuMO-30雷达(1944年春加装)、5具10.5米测距仪、1具7米测距仪、2具6.5米测距仪、4具4米测距仪;编制舰员2608人(其中军官108人)。
提尔皮茨沉没记已完结,完整内容可点击主页查看合集。
求关注求鼓励求批评求指导,带你看更多硬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