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于在文章的开头,把前面文章相关的内容再简单的回顾一下,主要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前二篇中,我介绍了规模与品种,规模是一个量(或者是度)的问题,因为万事都有个度嘛,过了就不好了,但现实中在农业里真的很多人一上来就超过了自己可承受的度的范围,于是就成为了坑,这里的核心是一个人往往会自然地高估自己能力,低估看不到的问题的复杂与严重性。第二篇是品种,这里是一个选择的科学性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看得到的,物质的,因此相对来说好一点,但我们对于新品种的迷信或者说在过往的宣传中新品种的神奇,以及造富神话如同股市能够发家致富一样,往往会使很多人掉入品种的坑,就如同股市中大部分人亏钱一般。

本文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农业生产中的土地问题,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们前面所谈及的规模,原则上是土地问题在量上的一个方面,而本文讨论的是土地的另外二个属性,一个是立地条件,即地理方面的内容,另一个是社会属性,即土地所附加的政策、法律以及原有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当土地所承载的这些属性,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要求,出现相对应的矛盾时,土地一样也会成为农业的一个大坑,而且在某些时候,很难把这个坑给填平了。
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土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成为农业的坑,我从土地所拥有的看得到的物质方面与摸不着的社会属的性二个层面来介绍。

一、立地条件的坑。对于一个具体农业种植业项目来说,或者说对于一个承包种植水果的朋友来说,土地是具体存在的。当种植者拥有一块地,或者说面对一块具体的土地时,这块土地所拥有的立地条件原则上是确定的。它包括了最为基础的地理方面的信息,如在什么地方?土壤条件怎么样?交通如何?是平地还是山地,周边有没有水源等等。同时我们还能够根据这块土地所在的位置以及相应的立地条件来判断其相应的自然气候资源,如热量条件(温度与光照)、降雨、风以及过往极端天气发生的情况以及概率等。
立地条件原则上是一块土地所拥有的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的总和,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于土地好坏的评价就是对于立地条件的评价,因此自然有好与坏的区别,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差异。而充分地认识土地立地条件中的每一项内容,并与自己所要从事的内容进行对接评价,是农业种植业特别是新建果园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而当在这个过程中,忽视立地条件在管理与经营过程中的影响,或简单的认为管理能够很好的克服一些立地条件的不足时,是土地成为坑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立地条件有比较多的方面,我这里简单地列举一些容易成坑的部分,当然这里也结合我的理解以及过往多年所看到的。
一是土地破碎且很不平。土地原则上越平越好,这样在种植中可以采用机械化的管理与作业,这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可以理解为是减本增效的基础。当土地很不平时,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小农弄根本就没办法弄平,特别是土地还破碎化,这意味着以后管理的难度会非常大,也就是说成本会很高。在当地劳动力价格较低并且充足时,土地平与不平差别不大,反正都是用人工,但当人工少且成本高时,那么这种差别就会非常大,很容易因为改不了机械化而出现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
二是土壤条件。当土壤条件较差时,特别是大面积的差的土壤时,是非常容易影响种植预期成果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但真正改过土的都知道,那是需要时间与大量投入的,是需要种植者家里有矿的。所以土壤差本身最少也是一个坑钱的坑。

三是地理位置与配套基础设施。这里包括区域的优势,以及道路运输等的便利性,但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种植模式,如自采观光这样的果园,区位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代表了运输直接成本与时间成本,并且这样的成本具有长期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地方适合种植一些时令性的品质变化快的水果品种的原因。以道路、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与成本有关,同样也与竞争有关。不少种植者开始并不在意这些因为基础设施等不便利原因造成的一些成本的上升,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成本以及不便利会对果园的经营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四是灾害性气候的影响。一些灾害的发生与立地条件有关,如较为低洼的地方容易造成涝害(水灾),而山地容易干旱,迎风坡往往风速较大,土质疏松的山坡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南方沿海地区的台风、还包括最低温度对一些不耐冻品种的冻害等等。这些气候有时会对整个果园造成致命的影响,比如你在山地迎风面种枇杷,如果碰到强风,基本上会被摇死,而不耐涝的果树种在低洼地,排水又没做好的话,可能就会淹死。

立地条件的坑只要愿意或客观地去看待,应该是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是因为承包土地的人不理解这些条件的内涵,也有人说没人告诉他,而我的观点是咨询不够,功课没做好所造成的。
二、社会层面的坑。与立地条件的各个方面可以客观感受到的不同。土地的社会层面有些是无法从这块地上看到的,而正是因为不能直观的看到,并具有变化性,往往成为土地上大的坑。这里不讨论政策与法律方面的,因为这些原则上也是能够查到的,比如土地的性质在这次第三轮空间规划后就非常清楚了,网上也能够查土地是属于什么地类,而相应的地类原则上应该种什么这是有明确的规定。如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永久基本农田禁止发展林果。你要建果园是不能承包块永农来种的。

社会的坑主要来自于这块土地所在地的社会风气。一般来说,中国有强龙不压地头蛇的说法,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此地头蛇每个地方都有,当这块地上的地头蛇比较多,又比较贪吃,又会搞事情的话,原则上这块土地就相应的具有相应的社会性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地方,能够承包一定规模并进行类似以园艺类高附加值生产的主体,多是本地人的原因。毕竟当一条路上有一头牛在路边,路过的人最好需要向这头牛表达:牛兄弟,本地的,本地的。很多时候,由于经营的长期性,当所在地是一个民风较为复杂的情况时,自然会有各种意外,而这些意外很多时候并不可控,这会对经营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甚至经营不下去。而这样的情况有时并不简单地花点小钱就能够使关系变得非常和谐。因为有时候花钱也并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土地问题上,特别是异地经营的高投入农业,是不能凭某个人的一个承诺就可以放心地经营的,而对于当地社会层面的充分了解与评估,在一些社会复杂的地方我本人不建议去经营,因为我认为这十有八九会掉到坑里。
关于上述的观点,我也曾经写过文章:我想种水果(二)你的果园建在那里,对于这篇文章,相当于本文的话题从选择的角度进行讨论,更为详细地介绍了立地条件的相关内容。当然土地的适合与否,总是与种什么联系在一起的,也与规模联系在一起,因此从果园的角度来看,土地与品种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选择中必然会遇到谁先谁后的问题,我也曾经写过类似的文章,新建果园:先有地还是先有品种的思考。当然我的答案也是土地比品种更为重要,就如同我在下面这篇文章的题目所言:我想种水果(六)有块好地比选品种更重要。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资源,所以尽量地使土地能够产生相应的效益,不仅对于种植者是好事,同样也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有好处。下篇开始,我们坑谁农业生产中技术性方面的坑,如工人、技术、专家这类。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