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买墓尽孝7年后遭姑姐法庭逼宫:8万买的孝心怎就成了罪证?

小丁娱评 2025-04-11 11:44:54

上海长宁区有户姓李的人家,媳妇李女士和丈夫感情特别好,两个人勤勤恳恳工作,养着个上高中的儿子。那年公公突然得急病走了,小两口商量着要尽孝道,特意在陵园挑了块双人墓地,想着等婆婆将来百年之后能和公公合葬。谁也没想到,这块墓地后来竟成了全家人翻脸的导火索。

那时候李女士丈夫还在世,夫妻俩手头宽裕,买墓地时没跟两个小姑子商量。陵园工作人员还劝他们:"现在买双人墓最划算,往后单买可要贵不少。"李女士记得丈夫当时摸着冰凉的大理石墓碑说:"咱爸辛苦一辈子,得让他住得宽敞些,将来妈过来也有伴儿。"这话说出去不到半年,丈夫自己倒先倒下了。原本壮得像头牛的汉子,突然查出来肝癌晚期,从确诊到闭眼就三个月光景。

家里顶梁柱一倒,日子立刻紧巴起来。李女士在超市当理货员,一个月三千多工资要供儿子读书,还得还房贷。婆婆原本跟着大儿子住,现在也搬来和李女士挤在老房子里。老太太天天念叨:"我大儿子命苦啊,才四十出头就走了。"这话就像钝刀子割肉,听得李女士心里直抽抽。

去年冬天特别冷,婆婆半夜起夜摔了一跤,送医院没抢救过来。李女士握着婆婆冰凉的手,突然想起来那处双人墓——当初买的时候花了八万块,现在要办落葬手续还得交管理费。她翻出存折看了又看,存款只剩不到两万块。两个小姑子这时候倒是来得勤快,三天两头催着要办落葬仪式。

"大嫂,咱得赶紧让爸妈合葬啊,这都拖了小半个月了。"小姑子王春梅坐在客厅沙发上嗑瓜子,瓜子皮掉了一地。李女士攥着围裙角,憋红了脸说:"当年买墓地的钱都是我和你哥出的,现在家里实在困难,你们看能不能..."话没说完,另一个小姑子王秋菊"噌"地站起来:"合着你是要我们平摊墓地钱?当初你们两口子充大方,现在倒算计起亲妹妹来了?"

这话像火星子溅进了油锅。李女士想起丈夫临终前抓着她的手说"照顾好咱妈",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你们知道我一个人养家多难吗?孩子明年要高考,补习班费都交不起..."王春梅把瓜子往茶几上一摔:"少在这哭穷!墓地产权证上写的可是咱爸名字,你凭什么拦着不让妈下葬?"

两家人闹到法院那天,长宁区法院调解室挤满了人。李女士的代理律师翻着民法典解释:"根据第658条,经济状况显著恶化可以撤销赠与..."对面律师立刻怼回来:"八万块的墓地用了七年,现在说要撤销?李女士还有稳定工作,根本达不到'显著恶化'标准!"

最让李女士寒心的是庭审细节。法官问小姑子:"你们母亲生前有没有提过合葬意愿?"王秋菊想都不想就说:"那还用问?老两口过了五十年,当然要埋一块!"可李女士清楚记得,婆婆最后那些日子常念叨:"等我走了,把我骨灰撒黄浦江吧,省得你们花钱。"这话她没敢说出口——人都没了,死无对证。

判决书下来那天飘着细雨。法院认定墓地产权已转移,李女士必须配合落葬。她攥着判决书在陵园门口站了半天,看着工人们掀开公公墓碑旁的青石板。小姑子们请来的殡葬师傅手脚麻利,不到半小时就把两个瓷罐并排摆好。李女士突然冲过去拦住要封墓的工人:"等等!让我再看一眼..."她的手还没碰到墓碑,就被王春梅拽开了:"现在装什么孝顺?早干嘛去了!"

这事在街坊四邻传开后,李女士总觉得背后有人指指点点。最让她难受的是儿子,半大小伙子有天突然问:"妈,姑姑说我逼着她们要钱,是真的吗?"李女士张了张嘴,终究没说出话来。清明上坟时,她发现公公婆婆墓碑前摆着两束新鲜菊花,落款是小姑子的名字,自己带来的供品不知被谁挪到了角落。春寒料峭里,她蹲在墓碑前一张张烧纸钱,火苗舔着手指也觉不出疼。

0 阅读:0

小丁娱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