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二)丹尼尔·奥柏

丹尼尔·奥柏,法国作曲家。他的全称为:丹尼尔·弗朗索瓦·埃斯普雷特·奥柏,1782年1月29日生于卡昂,1871年5月13日卒于巴黎。他早年在伦敦商界当小职员,1804年回国,致力于音乐创作,曾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皇家小圣堂乐长等职,也就是说,奥柏小时候,他的父亲允许他进行音乐学习,不过在20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到伦敦学习印刷生意,好回来接班。不料法国与英国关系恶化,导致他提前回国。
之后,他也曾跟随凯鲁比尼学习作曲。1813年,他的第一部歌剧非常失败,导致他一度放弃了作曲并回归到家里的印刷生意上。但是,之后生意上的失败又迫使他再次回归作曲。可惜他的第二部歌剧又不怎么成功,不过这一次他没有放弃。他的第三部歌剧终于获得了成功。之后,他写出了一系列作品,包括《波尔蒂奇的哑女》、《青铜马》、《假面舞会》、《石匠》、《古斯塔夫三世》以及他最著名的《魔鬼兄弟》。

1828年,奥柏用斯克里布的台本创作《波尔蒂奇的哑女》,揭开了大歌剧的帷幕。这部歌剧以1647年那不勒斯渔民反抗西班牙压迫的起义为题材。栩栩如生的布景,真实地反映了那不勒斯的地方色彩;如火如荼的音乐,深刻地表现了起义渔民的爱国热情。1828年2月29日,这部歌剧初演于巴黎,轰动一时,强烈的戏剧性使瓦格纳大为激动。1830年8月2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演出,对比利时人民反抗荷兰统治的独立运动起了鼓动作用。歌剧第二幕革命英雄马萨尼埃洛(男高音)和皮埃特罗(男中音)的二重唱,尤其激动人心。当歌剧进入高潮时,维苏威火山爆发,山石崩落,更助长了起义的声势。歌剧一落幕,热情激动的观众都冲出剧院,参加了起义的行列。
(三)埃利·阿莱维
雅克·弗朗索瓦·弗洛蒙塔尔-埃利·阿莱维(1799年5月27日—1862年3月17日),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阿莱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学者和诗人。1809年(9岁),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2岁从L.凯鲁比尼学习作曲,受到老师的赏识。1819年,获得罗马大奖。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开始创作意大利式的歌剧作品。在1827—1840年间,任巴黎音乐学院和声、对位、赋格、作曲等课教授,如C.古诺、G.比才、C.圣-桑斯都是他的学生。

其中,在1827年,他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工匠》;1835年,他写了一部成名作——《犹太女》;1836年,进入法兰西学会。他在世时名望显赫,去世后拿破仑三世甚至决定授予他的遗孀养老年金。受其影响较深的人物有:圣-桑、古诺、马蒙泰尔、比才等,其中著名作曲家比才,是阿莱维的女婿。
阿莱维,是法国大歌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闪电》《犹太女》等。他的歌剧内容多表现反抗民族压迫的历史题材,其中较著名的有:表现塞浦路斯人民反抗威尼斯统治者的《塞浦路斯女王》(1841);表现法国人民反抗英国统治者的奴役压迫的《查理六世》(1843);表现中世纪宗教裁判所迫害犹太人的5幕大歌剧《犹太女郎》(1835)等。阿莱维的歌剧,气派雄伟,色彩浓郁,富于戏剧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场面宏大,冲突尖锐,常带有民族解放的内涵,风格与迈耶贝尔相近似。但是,他的作品过于注重表面效果。因此,现在已很少上演。阿莱维1862年3月17日,卒于尼斯,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