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四、从罗西尼到威尔第
(三)朱塞佩·威尔第

(3)后期作品
六十年代至威尔第去世。这一时期,威尔第老骥伏枥,创作了精品之作《阿依达》,这是一部纯粹的意大利式的作品。后来他又以惊人的精力,创作了他最伟大的抒情悲剧《奥瑟罗》和最伟大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奥瑟罗》是继《阿依达》所作的结构突破,而且充分发挥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没有通常的曲线直接开始于风暴场景的合唱,乐队与之配合将大自然的狂暴力量展示的淋漓尽致,并导引出奥瑟罗出场,既简洁又富于有英雄气概。而《法尔斯塔夫》则是现代喜歌剧中的一部模范作品。威尔第在1867年为巴黎大歌剧院创作的《唐·卡洛斯》上演后,反映平平。
1868年6月,威尔第拜访了他心仪已久的83岁的老作家曼佐尼。1870年,声望卓著的威尔第当选为意大利众议院议员,但他宁愿呆在自己的庄园里享清福,很少去罗马参加他不感兴趣的政治活动。在这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此间,威尔第还创作了《梅菲斯特费勒斯》,修改了他以前创作的《命运之力》。1871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依达》。同年12月,威尔第以古埃及传说为背景创作的歌剧《阿依达》在开罗首演。两个月后,《阿依达》在威尼斯上演,由施托尔茨担纲。这部卓越的歌剧,再一次掀起了对威尔第的狂热。观众的情绪极其亢奋,年愈60岁的威尔第出台谢幕竟达40次。

1873年5月,曼佐尼病逝。威尔第在家中专心致志地为死者创作了一部《安魂曲》。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际,《安魂曲》在圣马尔科大教堂演奏,威尔第亲自指挥。这部杰作是威尔第除歌剧之外,唯一一部享有盛誉的作品。之后,除了这首《安魂曲》外,威尔第整整50年未再谱写歌剧。
垂暮之年的威尔第,除了对《西蒙·波卡涅拉》和《唐·卡洛斯》作了修改外,没有创作新的作品。然而,威尔第的音乐生命并没有就此结束。1887年,古稀之年的威尔第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奥瑟罗》,在剧作家波义多的鼓励与合作下,用了几年时间,构思创作了《奥瑟罗》,为此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1887年2月5日,《奥瑟罗》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正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首演的场面激动人心,一些国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观众一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剧情中,欢呼声、掌声震耳欲聋。
74岁的威尔第和主要演员的谢幕花费了15分钟。散场后,欢腾的人群抬着大师回到住所。威尔第几次到阳台上与人们挥手告别,直到扮演奥瑟罗的演员塔马尼奥高声清唱了一曲《欢腾吧》之后,热情的观众才陆续散去。在以后的几年,这位高龄的老人又完成了一部杰作——《法尔斯塔夫》。这既是威尔第最后一部喜歌剧,也是他漫长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1893年2月9日,80岁高龄的威尔第,推出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喜歌剧《法尔斯塔夫》。这部喜歌剧的首演,获得了与《奥瑟罗》相同的成功。

威尔第在80年代的后期歌剧《奥瑟罗》中,把宣叙调和咏叹调融合为既有歌唱旋律性又有语言表现力的“独白”。贯彻着戏剧性发展的“场”的写法,在这部歌剧中也做得更为彻底;四幕之中,每一幕的音乐都是不间断地发展,完全不存在独立的分曲。他的最后的作品《法尔斯塔夫》也有同样的特点,所不同的,只是用喜剧性的音乐语言作为表现手段而已。表面上看来,《奥瑟罗》和《法尔斯塔夫》的音乐有些像瓦格纳的“无终旋律”;但是,如果细加分析,则诚如威尔第自己所说:“我和瓦格纳毫无共同之处。
恰恰相反,要是你们用心谛听,努力领悟乐曲的内容,就会发现我有些地方和他完全相反。”(1872年4月17日致契·桑克季斯的信)威尔第和瓦格纳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瓦格纳的音乐中,管弦乐占有压倒的优势,而在威尔第的音乐中,则始终没有抛弃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管弦乐的戏剧性发展,是和声乐的鲜明的旋律性并行不悖的。只要举出《奥瑟罗》第一幕伊阿古的饮酒歌、第二幕奥瑟罗的“永远相见,神圣的回忆”,第三幕苔丝狄蒙娜的“我含着眼泪为你向天祈祷”和“看晴朗的太阳放光芒,照亮了天空和海洋”,以及第四幕的“杨柳歌”和“圣母颂”,都是旋律非常鲜明、非常丰富的音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威尔第的伟大,在于他晚年接受了瓦格纳的影响,虽然不是模仿他,但却提高了他自己的歌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