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二、波希米亚(捷克)民族乐派
向阳光
19世纪中叶,处于奥地利帝国(1866年,普奥战争后为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斯拉夫民族,掀起了泛斯拉夫运动。这是一个反对民族压迫的政治运动,也是一个复兴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运动,运动的中心是波希米亚(捷克)首都布拉格。波希米亚,在音乐领域的民族主义的觉醒较早。
(一)什克劳普

波希米亚作曲家夫兰蒂舍克·杨·什克劳普(1801一1862)曾经参加一个以“觉醒者”为名的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他和民族诗人希梅伦斯基合作,创作了第一部用波希米亚语演唱的歌剧《补锅匠》,1826年2月2日首次演出时,由作曲家亲自饰演剧名主角,演出大获成功,什克劳普被推上了布拉格歌剧界的领导地位。1834年,他为波希米亚剧作家约瑟夫·卡叶坦·蒂尔(1808—1856)的闹剧《鞋匠的节日》,创作了配剧音乐。鞋匠节,是每年复活节后的星期三布拉格鞋匠的节日。在闹剧的第四幕第七场中,盲提琴师马雷士唱了一首赞美捷克大地和捷克人的歌《我的家在哪儿?》(例97):

1834年12月21日,《鞋匠的节日》在布拉格初次演出时,《我的家在哪儿?》这首歌曲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呼,被认为是爱国热情最动人的表现,马上在捷克民族运动和泛斯拉夫运动中广泛传唱,并被捷克作曲家杨·内波穆克·什克劳普(1811一1892)(歌曲作者的弟弟)用进了他的《节日序曲》,被德沃夏克用进了他的《蒂尔序曲》(1882)。1919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后,该歌曲也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歌》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1843年斯洛伐克流亡大学生杨科·马图什卡作词的歌曲《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

也就是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于1918年10月28日成立共和国后,由当时的资产阶级政府选定。这首国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捷克的爱国歌曲《我的家在哪儿?》。歌词(中文翻译)第一段:“我的家在哪儿?我的家在哪儿?溪水潺潺流过牧场,松风飒飒,响起在山崖,这是人间乐园,园里开满鲜花。锦绣山河,天然图画,捷克的大地,我的家,捷克的大地,我的家。”歌词第二段:“我的家在哪儿?我的家在哪儿?在那国土里居住的人,温柔而又坚强,为上帝所亲,心地纯洁道路宽,面的敌人勇气增。这样的捷克人值得我来夸,捷克人民,住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出自1834年捷克作曲家什克劳普为捷克剧作家蒂尔的闹剧《锥子节》所作的配剧音乐。
第二部分则是斯洛伐克爱国歌曲《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歌词是:“……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兄弟们,要坚定,狂风暴雨会停,斯洛伐克会醒。斯洛伐克属于我们,它沉睡至今。雷和电,把它惊醒,教她振作生命。雷和电,把它惊醒,教她振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