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马尔蒂努被认为是继哪三位后捷克音乐的第四位伟大人物?

向清晨阳光 2024-12-27 22:52:54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七章 民族主义音乐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

二、波希米亚(捷克)民族乐派

向阳光

(七)马尔蒂努

1.生平简历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1890—1959)捷克小提琴家,是20世纪捷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常被视为亚纳切克的后继人。马尔蒂努于1890年12月 8日出生在东波希米亚的波利奇卡圣詹姆斯教堂塔楼的小房间内(注:波利奇卡,是一座中世纪古城,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波利奇卡,不仅拥有中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墙之一,这座美丽的小城也诞生了捷克伟大的作曲家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

1897年,马尔蒂努开始学习小提琴。11岁之前,他一直和家人住在这里。1906年,进入布拉格音乐院,直至1913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又转入管风琴学校学习管风琴和作曲。他度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列为不适合服兵役——在他的家乡担任音乐老师,并从战争结束后在捷克爱乐乐团担任小提琴手。1922年,向老约瑟夫·苏克学习作曲。1923年,他搬到巴黎,跟从作曲家阿尔伯特·鲁塞尔继续学习作曲,完成他的作曲研究,业余从事作曲,并开始发表作品。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在法国巴黎时,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 Charlotte Léonie Victorine Quennehen。在纳粹入侵之前,他和她一起移民到美国,在那里他们住了将近13 年。

1940年离开法国,1941年后一直旅居在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在美国纽约期间,写下六部交响曲及其他许多乐曲。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霍夫哈奈斯、小约瑟夫·苏克、周文中等都曾是他的学生。1953年,这对夫妇才返回欧洲,定居法国尼斯。他们首先住在尼斯,然后在瑞士,于1959年8月28日在巴塞尔(注:巴塞尔,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为巴塞尔城市州的首府,坐落于瑞士西北的三国交角,西北邻法国阿尔萨斯,东北与德国南北走向的黑森林山脉接壤;而莱茵河在此东北穿城而去,将巴塞尔一分为二,版图较大者属西岸称为大巴塞尔区,小巴塞尔区则位于东岸)附近的利斯塔尔去世,享年69岁。

2.艺术成就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一方面继承着捷克民族音乐的传统,而另方面则体现了创新的精神。马尔蒂努被认为是“继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亚纳切克之后捷克音乐的第四位伟大人物”(哈里-哈尔布雷希)。故而,马尔蒂努无疑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作曲家之一。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与L.亚纳切克齐名。他的创作除受A.德沃夏克和老约瑟夫·苏克的影响外,还受法国印象派作曲家以及阿尔伯特·鲁塞尔、A.奥涅格、I.F.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于20世纪3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

据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的回忆录中所写,住在波利奇卡的时光极大地塑造了他的作曲风格。马尔蒂努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歌剧、芭蕾舞剧和管弦乐作品等,总数近400部,重要的作品有:《大协奏曲》(1937)、反对法西斯暴行的交响诗《悼念利迪策居民》(1943)、《第五交响曲》(1946)、交响乐曲《弗朗西斯卡的壁画》(1953)、《第六交响曲》(《交响幻想曲》,1953)、《第五钢琴协奏曲》(1958)、喜歌剧《米兰多林娜》(据C.哥尔多尼的《女店主》改编,1959年首演)、电视歌剧《人靠什么生活》(据托尔斯泰原作改编,1952)、《婚事》(据H.B.果戈理原作改编,1952),以及舞剧、清唱剧及大量室内乐曲。

3.名作简述

(1)整体评价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的《第2九重奏》(H.374),作于1959年。在他逝世的前夕,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单簧管、巴松管、双簧管、圆号而作。这部作品是为著名的捷克九重奏35周年而作,他们是同类中唯一的永久性乐团。该作品演出大获成功,收到了很好的评价:

《第2九重奏》(H.374)由三乐章组成,每个乐章的长度都很适当。第一乐章很阳光,听上去有些像生活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的作品,活泼但不忙碌。木管和弦乐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作品很好保留了室内乐的亲密属性,而不是向管弦乐队倾斜;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尽管神秘的气氛笼罩着整个乐曲,但也充满着悲伤和挫败的踪影,这也许表明了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即将死于癌症的事实;第三乐章的主题节奏十分复杂,旋律却重回明亮。高声部的弦乐带来第二主题,温暖如梦的木管强调这一主题,随后在平静的结尾到来前是一段喧闹的插曲。

(2)创作风格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第2号九重奏,H.374》(还有哪位作曲家能写出两首九重奏!)马尔蒂努的创作风格多变,跨越了广泛的音乐流派;他笔下的某些作品能够流传至今也是得益于此。其音乐风格独树一帜,难以定义:多数抒情但含有大量切分节奏;总体呈三段体结构,但又经常夹杂着印象派的不和谐音。《第2号九重奏》融合九种不同的管弦乐器的创作体裁,并非马尔蒂努首创,而是于贝多芬同时代的路易斯·施波尔(注:施波尔是德国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小提琴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除了小提琴家的身分外,他还是优秀的作曲家、指挥家与音乐教育家)1813年作品《大九重奏》中第一次出现。马尔蒂努的作品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每个乐章长约5分钟。然而,他也继承了路易斯·施波尔的创新精神,一心探索在合奏中独奏性以及“管弦乐”性质地的可能性。

第一乐章,以斯特拉文斯基式的严肃新古典主义为基调,但却以一种惬意轻松的情绪收尾,并最终沉寂在阳光温暖的抒情旋律以及欢快跳动的节奏中——这才是本乐章的主要韵律。

第二乐章,由一段悲恸的降e小调弦乐展开,节奏舒缓但音质多变。一个接一个加入的管弦乐器好似细细低语,丰满了整体背景。就在这时,于第一乐章中出现的短促的圆号独奏再次出现,带来一阵洒满阳光的喘息。再后来,一些突出的叠加和弦被莫扎特式的简洁旋律所取代。

第三乐章,再次在斯特拉文斯基式的风格中展开,但随之而来的主题则融和了大量丰沛的想法、韵律以及情感。此乐章的终结小节,仍然引入了在前两个乐章出现过的圆号,使其在和谐统一中走向尾声。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第2号九重奏,H.374》,是绝对的一流现代作品。

1 阅读:4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